现在国外基本上没人再投入新能源车的研发,我国继续搞下去,恐怕就是个失误。
你是不是也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说法,他们觉得要是真喜欢新能源车,为什么别的国家都放弃了,难道他们都是傻瓜吗?
那为何我们国家还要继续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呢?
冰与火的现实处境
最近,汽车圈里掀起了股怪异的风,一边是海水的氛围,一边又是火焰腾腾的场景。
特别是我国的新能源车市场,那边火热得不行。在某年7月,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出炉了:单月的国内渗透率,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51%大关!
这就意味着,街上的新车里,超过一半都没有排气管了。要知道,年头的时候,这个比例还只有大约32.8%。
说到底,这股热潮的推波助澜,国产品牌绝对起了不少作用。
你瞧,比亚迪这个今年前八个月的总销量,已经飙到286.4万辆,和去年相比,涨了23个百分点,真是挺厉害的。
上汽集团也不差,8月份卖出去的车里,有超过三分之一是新能源车型。再看吉利汽车,8月的新能源销量同比涨了整整95%,真挺令人惊叹的。
数字说话嘛,中国的新能源车年销量已经突破900万台大关,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除了在国内热销,出口也已经成了惯例,逐渐变成新常态。
去年一年,汽车出口量达到了五百万多台,而在这之中扮演主角的,当然就是这些带电的小伙伴啦,新能源车,正是它们在出头。
以前那些遥不可及的丰田、大众这些传统老牌子,现在在销量排行上也被我们国产品牌一个个追了上来。
可是在大洋彼岸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去年,苹果公司突然宣布,历时十年的造车计划他们放弃了!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炸弹一样,震得圈里圈外都吵开了锅。接着,老牌车企的大佬们也纷纷徘徊在刹车线上。
奔驰一宣布,本打算在2025年把电动车的卖出占比高到一半,现在这个打算得往后延点,时间上要推迟了。
奥迪的CEO也换了个说法,否认之前计划在2033年彻底停产燃油车的消息。福特和通用汽车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现在研发和生产的重点依然是燃油车。
就连特朗普政府也曾发话,叫停了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和刺激措施。
这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一边拼命往前冲,一边又似乎都在放缓脚步,难不成我们走错路了吗?全世界似乎都打算放弃新能源了,偏偏我们还在坚持着?
其实,这里面不单纯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各国都在自己那块棋盘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安排罢了。
中国的电车是生死题
要搞清楚一点,中国推新能源车,根本不是个“选不选”的问题,而关乎生存的大事。这玩意儿的根本动力,就是两个字:安全。更准确点说,是能源安全。
咱们国家的原油进口比例超过了75%,这意味着啥?简单说,就是超过四分之三的原油,都得靠外头买回。这是个挺直白的数字吧?数据显示,某一年咱们一年花掉了5.64亿吨原油,就是从国外进口的那一大堆货。
这其实也反映出咱们大量的外汇资金都花在进口上,还意味着咱们的能源命根子,很大程度上得靠别人来掌控。
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珍贵的石油啊,绝大部分都得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些重要的航道才能运回国内。
要是地缘政治出了点风吹草动,这条能源输送线路随时可能被封停。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说,这 risks 是不能忍的。
所以,把一部分车子的动力从石油转到咱们自己能生产的电,已经变成了紧紧抓在手里的国家大事。
这不仅只是被动地抵御,更是一场主动出击的战役。在传统燃油车行业,人家摸索了一百多年,技术门槛又高又厚,要我们赶上,真是难上加难。
新能源车这块板块,大家几乎是同步起跑的。这次可算是难得一遇的“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汽车产业一直被视作高端制造的旗舰,它不仅推动了电池、电机和智能系统等整个产业链的提升,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关系到咱们是不是能从一个汽车大国,真真正正地变成汽车强国。
人家有咱这条件吗
做出战略决定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能不能真正做到,还得看底牌。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腾飞上,创造了堪比“奢侈品”的土壤,这一点,短期内西方市场是模仿不来的。
咱们就拿最简单的经济账算算,现在油价随便都得8块钱一升,而老百姓用电,许多地方一度竟然只要三毛钱。
开燃油车,一公里的花费少说也得六毛到一块钱左右。换成电动车吧,充一次电也就几十块,跑一公里大概只用两毛钱,成本差别挺大呀。
要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跑1.5万公里,开电动车的话,能比开燃油车省下大概6000到12000块钱左右。
这笔账,老百姓心里都明白。巨大的花费优势,成了市场能迅速被点燃的最直观原因。
再看看美国,那里电价和人工费用都高得离谱,这样一来,电动车的使用省钱优势也就大打折扣了。
消费者的激情自然就没有那么高了,现在新能源车的普及率也就大概15%左右,仍然算是个比较低的水平。
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还得靠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持。早在2014年,国家就把发展新能源列入了顶层设计,接着又推出了一连串的系统性扶持措施。
从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到不限行、部分地区免费停车,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都是在引导消费者选择电动车。
更牛的是我们那叫“基建狂魔”的行动速度。西方还在为修个充电桩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的充电网络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布开来。
全国的充电设备已经突破了1000万台,真正实现了“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布局。
现如今,不少城市的“5分钟充电圈”正在逐渐变成现实,让大家在续航方面的担忧大大减轻了。
最后,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坚实的技术护城河。西方国家普遍遇到“产业空心化”的困扰,搞新能源的时候,许多核心零部件还得靠进口。
我们这边,搞定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智能驾驶系统,整个供应链都是自主掌控。像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早就站在了全球的领先位置。
这样的自主掌控能力,不光能压低成本,还能迅速进行技术升级,这就是咱们的核心竞争力。
别被“放弃论”带偏了
如今再回头看看那些西方车企的“放慢脚步”动作,理解起来就顺畅多了。网络上传播的所谓“外国放弃论”,其实很多都来自片面、偏颇的报道,把它们的战术调整误解成了真正的战略放弃。
媒体总爱报道奔驰推迟目标、苹果项目退出这样的消息,主要是因为 these 新闻话题性强,容易制造出“电动车不行了”的感觉。
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个角度罢了。
一方面,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新款电动车iX3;另一方面,大众的CEO也直言,非常期待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甚至连宣布推迟目标的奔驰,其CEO也还留了一手,他说,只要市场环境允许,到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决心一直没变。
懂啦,这根本不是放弃,而是在承认咱们中国市场暂时领先之后,采取的一种战略性收缩或退后。
要是打不过呢,就先变个姿势,护住咱们的主要利润源——燃油车,还顺便存点底牌,等到下一次机会再出发。这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术。
更得提防的是,一旦产品竞争不上,咱们的对手就会开始换个战场了。欧洲联盟已经展开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还打算提升关税呢。
这正好从另一面显现出中国新能源车的厉害,已经让他们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压力。
因此,他们没有就此放手,只是将战场从市场上转移到了贸易规则和政策壁垒这些方面去较量。
而且啊,争夺的路子也不光是纯电的那一条。丰田一直把战略重心放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技术这些方向上。
这就说明了,西方其实并没有放弃新能源技术,而是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纯电等等,想找个新的突破点。
结语
这事儿不算谁走错了路,中西方在新能源车的路上走向不同,也算是各自凭着特殊的国情、产业底蕴和战略目标,做出的一种必然又合理的抉择。
凭着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国依靠独特的制度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坚实的产业链基础,在纯电动车这块赛道上,确实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明显领先。
西方国家的“放缓”和“调整”迹象,意味着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将迈入一个更加多元、复杂的局面。
现在已经不单纯是比拼某个产品了,而变成了技术标准、供应链保障以及贸易规则这几方面的多角度较量。
所谓的“退潮”,或许只是新一轮更激烈、更深层次角逐的前奏。这场大戏,还远没有到谢幕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