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

站在奥迪A5L乾崑智驾版展台前围观人群里传出这样的对话:“这真的是燃油车? 激光雷达和城市NOA都配齐了比新势力还激进啊! ”这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配备两颗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和13个摄像头限时售价28.68万元。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采用HDI奥迪双电机全域智混技术通过加入电机实现高阶智驾功能。 这个场景颠覆了许多人“燃油车无法智能化”的固有认知。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2025广州国际车展的展车总数达到1085台其中新能源车629台占比58%。 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燃油车正在以全新的智能化面貌重新吸引观众。 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燃油车展台的人流量明显回升。 这种变化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全力追赶。

市场数据支撑着燃油车的回归趋势。 2025年1至10月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达到1114.3万辆同比增长0.6%。 特别是在今年9月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环比增长10.9%同比增长6.4%实现连续四个月的正增长。 这些数字表明尽管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燃油车市场基本盘依然稳固。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东风日产天籁·鸿蒙座舱版的上市引发业内关注。 这款车型打出“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的旗号价格区间为12.99-15.79万元。 它搭载10.25英寸液晶仪表和15.6英寸中控大屏的组合具备AI语音智慧助手和手车互联功能。 虽然不具备高阶智驾在智能座舱层面实现了与新能源车的同步。

丰田展台的RAV4和威兰达姊妹车型展示了另一种转型路径。 以威兰达为例售价16.98-22.88万元的基础上推出限时降价一万元的优惠。 内饰采用15.6英寸中控巨幕、8.8英寸仪表与HUD抬头显示组成的三屏联动系统搭载高通8155芯片并支持华为HiCar和苹果CarPlay。 动力系统提供2.0L燃油、2.0L双擎和2.5L双擎三种选择其中2.0L双擎百公里油耗低至4.59升。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跨国车企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成为本次车展的突出特点。 除奥迪与华为的合作外大众汽车宣布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该架构将从2027年起应用于在华生产的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 宝马则与中国企业Momenta合作开发智能交互系统计划在iX3车型上率先落地。

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 业内分析显示燃油车在智驾和智舱上的升级使其成本提升15%至20%。 以奥迪A5L乾崑智驾版为例为实现高阶智驾功能整车电气化架构进行重构并加入电机系统这些改动直接反映在车辆定价中。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经销商层面的数据反映出市场真实状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盈利比例比传统燃油车品牌高17.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部分升级智能配置的燃油车型到店咨询量出现明显回升特别是中高端车型的潜在消费者表现出对智能化燃油车的兴趣。

技术层面的突破尤为关键。 传统燃油车要实现高阶智驾必须解决电气架构的供电问题。 奥迪A5L采用的P3架构系统使用并联式混动架构传动轴电机提供18kW动力输出减速时最大能量回收功率25kW。 这种技术路线为其他燃油车品牌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价格策略的调整直接拉动市场需求。 本次车展上多款燃油车推出限时优惠措施。 除丰田威兰达降价一万元外奥迪A6L顶配车型优惠幅度接近15万元。 这种价格调整使得燃油车在性价比方面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消费者反馈呈现分化趋势。 在车展现场有观众表示:“一直喜欢油车的驾驶感之前因为智能化不足犹豫不决。 现在它们补上了这块短板我的首选又回到燃油车了。 ”也有观众认为:“燃油车的智能化还是追赶者角色核心优势仍在新能源车这边。 ”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政策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市场格局。 2025年7月实施的消费税新政对90万元以上车型加征10%零售税这对高端燃油车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稳定燃油车消费的政策导向为传统车企转型升级提供了时间窗口。

产品定位的重新调整成为亮点。 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明确提出“油电混共进全智”的发展战略强调从替代之争转向价值满足。 该品牌今年前10个月销量达8.41万辆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燃油车时代结束了?广州车展上,燃油车上演绝地反击!-有驾

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得到体现。 除纯电车型外插电混动、增程式混动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在车展上同台竞技。 燃油车通过混动技术的优化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实现突破如丰田2.0L双擎版本百公里4.59升的油耗数据。

供应链层面的合作模式创新值得关注。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指出合资品牌提供整车制造与质量保证中国供应商提供智能化技术的新型合作模式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市场主流。 这种分工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用户体验的改善效果明显。 以往被诟病的燃油车机卡顿问题得到解决多款车型搭载的高通8155芯片确保系统流畅运行。 华为HiCar和苹果CarPlay的广泛支持使手机与车机的互联体验得到提升。

市场竞争格局出现新变化。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燃油车近期上市的新品在保持驾驶性能品质的基础上也会迎来进一步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的升级优化热潮产品竞争力会得到提升。 ”

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带来新挑战。 与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在电子电气架构上仍存在局限性。 为实现同等水平的智能化功能燃油车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代价这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定价策略。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驱动产品升级。 2025年的汽车消费者更加注重智能体验对车机系统响应速度、语音识别准确度、辅助驾驶功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这种需求变化迫使燃油车厂商加快智能化转型步伐。

品牌战略的调整逐步落地。 多家传统车企在车展期间发布新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战略明确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并行发展的路线图。 这种双轨战略既保持现有市场优势又为未来转型预留空间。

产品差异化的尝试不断涌现。 除智能化配置外燃油车在外观设计、内饰材质、驾驶质感等方面强化传统优势。 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有助于在细分市场保持竞争力。

成本控制的挑战依然存在。 由于需要新增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燃油车的制造成本持续上升。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智能化升级成为传统车企面临的主要难题。

技术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在智能化技术上的共享程度提高相同品牌的燃油车和电动车开始采用相同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 这种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市场反馈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10月传统燃料汽车销量的小幅增长表明燃油车市场出现企稳迹象。 这种稳定不仅来自产品力提升也得益于消费者对多元化技术路线的认可。

产品布局的优化效果逐步显现。 主流车企在保持核心燃油车型竞争力的同时通过配置调整实现价格区间的精准覆盖。 不同价位车型的智能化配置差异化策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研发投入的重点发生转移。 传统车企明显加大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领域的投入与科技公司的合作项目数量显著增加。 这种投入变化直接反映在新车型的技术配置上。

销售渠道的调整同步进行。 为适应新能源车和智能化燃油车的销售需求多家车企对经销商网络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更好地向消费者解释智能功能。

售后服务体系的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燃油车智能化程度提高维修保养内容发生改变软件更新、传感器校准等新型服务需求出现推动售后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行业标准的建立成为新课题。 随着燃油车智能化进程加速相关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需要完善。 这既涉及传统车辆安全要求也包含智能系统功能验证。

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成为重点。 车企通过OTA升级不断改进系统性能增加新功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这种持续优化能力成为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新指标。

市场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由于智能功能操作复杂需要向消费者充分解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种市场教育既通过销售环节进行也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

产品迭代的节奏明显加快。 与传统燃油车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的节奏不同智能化燃油车通过软件更新实现功能升级硬件更新周期也相应缩短。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度增加。 智能零部件供应商与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协同工作这种协同要求整车厂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扩展。 除传统机械可靠性外智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质量保证的新内容这要求建立新的测试验证标准。

人才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软件工程师、算法专家等新型人才需求增加传统汽车工程师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这种人才转型挑战着企业的组织能力。

投资决策的考量因素增多。 由于需要同时投入传统动力系统和智能系统车企面临更复杂的投资决策需要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战略。

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进行中。 通过智能化升级传统燃油车品牌试图改变保守形象展示技术创新能力这种品牌重塑影响消费者认知。

竞争格局的边界逐渐模糊。 随着技术趋同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从动力系统转向整体体验这种竞争重点的转移改变市场规则。

消费者决策因素发生变化。 除价格、油耗等传统因素外智能功能体验成为重要决策依据这种变化促使车企调整产品开发优先级。

行业合作的范围持续扩大。 整车厂与科技公司、零部件供应商与软件开发商之间形成新型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推动技术创新速度。

监管政策的跟进需要加快。 智能燃油车带来的新问题如数据安全、系统可靠性等需要监管政策及时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基础设施的配套要求提升。 智能燃油车对通信网络、充电设施(混动车型)等基础设施有新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二手市场的适应过程开始。 智能化配置对燃油车保值率的影响尚未明确二手车评估标准需要调整以适应新技术特征。

保险产品的创新需求出现。 智能系统维修成本较高传统保险产品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新风险这种差距推动保险产品创新。

维修技术的更新要求迫切。 维修人员需要掌握智能系统诊断和维修技能这种技能更新要求加大培训投入。

客户关系的管理模式变革。 通过智能系统收集的使用数据车企可以更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这种能力改变传统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商业模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