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早上瞄了一眼最新的行业数据,蔚来截止10月底,居然有372家销售中心和358个售后维修点。你说折腾得够勤快了吧?但这还不足为奇,关键是它的充电网络。加起来,充电站和换电站居然有4800多座,还包括了换电站3600座。这数字,我靠,太夸张了,小公司怎么做到的?而且还特别强调换电站远远领先别家——换电站就比理想和小鹏多得多,3562座换电站,遥遥领先优势。
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自己之前记笔记,之前对比过几家,包括理想和小鹏。理想的超充站也是不少,但充电站总数,估算不到五千座吧。它们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甚至一些三四线城镇,反正就算走远点也能找到站。你会不会觉得,蔚来的这种布局是不是太费劲了?毕竟,铺这么多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和维护都得花不少钱。
这让我在想,主要是考虑到用户体验,还是给自己存了个硬实力牌?如果我卖车,看到蔚来的充电网络和换电站规模,是不是多少会觉得信心一点?但另一方面,我又在想,这到底是真善意的布局,还是一种市场打擂的策略?毕竟,充换电站也是个体力活,折旧快,维护贵,我身边有个修车师傅说,换一次电池,得折腾个两三小时,比加油慢点但方便点吧。小遇到的车主大多更看重快,还得比比百公里成本,有人估算电费大概在0.3元/公里,算快点也得个1毛钱一公里。说来也巧,车的续航提升了不少,但没有实际开过的体验,真不敢下结论。
说回来,蔚来的网络规模,和理想相比,又有哪些区别?理想的超充站大概900座,整体布局偏向二线三线城市,可能是考虑成本,毕竟他们的销售也低了点。这个点,可以理解,毕竟理想的车队大部分是家用,而且价格对比蔚来更亲民一些。其实我一直挺觉得,理想的动力系统、空间表现都不错,但它那个超充站的数量增长得不算快。可能是战略上的取舍?还是资金有限?我猜,未来如果要冲击更高端市场,理想也会逐渐跟上吧。
其实一直在想,蔚来这个布局,到底是走得远还是壮士断腕的决策?毕竟这么多站点,维护的成本不低。你说这里面有没有可能出现泡沫?我个人觉得,泡沫多半不会太大,但中期看,还是很依赖用户粘性。用户最大的痛点,还是充电难——尤其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公共充电桩还算充足,但小区里,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合适充电的位置。
你是不是也在想,蔚来为什么非要把换电站做得这么大?我觉得,这其实和他们的用户定位有关。蔚来强调便捷——换电几分钟解决续航焦虑。我也试过用换电站,速度确实比自己充电快多了。比方说,去年有个朋友,说每天上下班,要跑个百公里,换电比充电方便多了。那次我也琢磨,蔚来这个布局是不是对标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但又比他们的超充多了换电这个特色。
也有人会说,换电站是死脑筋,投资大,回报慢,但我猜,蔚来这块还是有优势:用户粘性高,换电站成了标配。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换电站的维护会不会成为烧钱的项目?我觉得,暂时难以量化它的盈利能力。反正,一年内,蔚来计划要建设超过3500座换电站,到底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他们的现金流了。
哦,顺便说一句,我一朋友是修理工,他总会抱怨:现在的电池都精致得不行,得专门培训,拆装难度不比以前低。我也觉得,行业的技术在变,但工人的技术要求也在提高。你猜,未来维修和换电的技术门槛会不会更高?我是觉得,不一定融合得好,可能会形成瓶颈——尤其是那些新加入的厂商,想短平快扩大,但最后可能还是要面对服务的根本问题。
这让我在想,蔚来的硬件布局到底有多沉重?从成本角度看,光充电站,建设耗资不菲;从用户体验来说,充电、换电的便利性,又确实能拉开差距。其实早期我带朋友试驾蔚来,他说:挺便捷,就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换电站不会到哪都能用。结局往往是,城市布局成熟,车主更在意充电的便利。
我一直在琢磨,技术和布局,哪个才是真正的核心?大规模的硬件铺设是土,还是寸土必争的市场战术?或者说,它只是让你心安,掩盖实际服务中的短板?其实没细想过,有没有炸毛的可能?毕竟,跑一圈下来,这么多站点,维护的人、物、财是不是就带来新压力?
想问问你:你觉得未来换电站还会像现在这样牛逼,还是会变得平庸?我打个比方,就像当年的打车软件,开始都火,但一段时间后,差不多都是量变催生成熟。是否,换电终究还是个过渡状态?还是我们要呆在观察里,静待未来的变革?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当前策略也只能靠硬件大佬们拼搏了。)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