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停车场里的灯光像隔夜的探照灯,直直地照在排队等待的丰田埃尔法身上。保安扫了一眼车牌,掐着烟,打量着这台传说中的MPV,眼神里不见往日敬畏,那种“你买得起我就得尊敬你”的气氛已经淡下去了。最新的消息说,这玩意原来加价三十万都是小意思,现在只比指导价多两万多,合起来加价2.75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造谣,或者车主喝多了。
网上激烈讨论:“只加这么点钱,是不是繁荣假象?”“低于指导价那不就等于‘白菜价’了?”“丰田埃尔法卖不动了?”更有网友直接质问,“这么点加价还有没有‘身份感’?”谁还为个车标掏半套房的钱?
这里的问题很简单,但背后的逻辑却不简单。从一台埃尔法“接地气”地停在北三环路边,到它每次出现都能带来全场的瞩目,丰田一直在和中国人的“面子”捆绑销售。这句“买埃尔法不是为了车,是为了社交入场券”,绝对不是无的放矢。过去你想低调点买个MPV,身边朋友家里的老GL8完全不够看,埃尔法一来,身份“哐当”就立住了,连洗车小哥都得多看你两眼。也难怪加价三十万都有人抢。
但神话终有降温那一天。今年从一月到七月,埃尔法屡屡上演“大型召回现场”:仪表盘失灵、电子零件直接提前退休、警告灯和车速表上演“消失的爱人”,动辄成千上万台被召回。冷静说,召回是成熟厂家的惯例,产品有问题,回炉修修补补,但频次这么高、占比这么大,丰田的“金字招牌”也得掉点珍珠。很多人一听到埃尔法召回,都要骂两句:“花这么多钱,仪表盘还做不明白?”这不是个调侃,这是现实。
埃尔法的品牌信任,正“渐弱”。这不是个别大V喊段子的效果,而是市场和用户实际体验的叠加。不少人买埃尔法为的是一次“圈层门票”,但门票价格越来越高,内容却越来越平庸。体验有落差,信任自然缩水。而且,这几年新能源MPV涌现,腾势D9、极氪009之类的国产品牌,一手握着价格优势,一手攥着高科技配置,以“行业新贵”姿态冲进展厅里。你要说埃尔法自带光环,那些新玩家用实际产品回击:“配置我比你强,价格我比你低,看谁更‘懂行’。”
别忘了,埃尔法在日本本土就是一台中高端MPV,价格折合人民币二十到四十万,在中国却摇身一变,变成百万元“豪车”。这溢价逻辑,怎么看都有点“自我膨胀”:到底是经销商炒作,还是官方默许——这里的猫腻,老狐都不敢随口断定。即便如此,市场是不会撒谎的,国产品牌起来之后,“加价土壤”日渐稀薄。连不少主流经销商都承认,大家选车已经很难再一口咬死埃尔法,市场选择太多了。
而实际情况呢?所谓“加价2.75万”只是个别渠道的信号,4S店口风紧得很,现车没货,想提得等;汽贸加价十几万还能速提。这个“加价崩盘”的消息像一阵怪风,刮的只是表面,背后埃尔法的购车流程、饥饿营销,还是没变。“加价”的神话还在吊着半口气,但已经没之前那么神了。
直白讲,价格崩盘是假象吗?未必。其实埃尔法的加价逻辑早就被行业现状“击穿”不少,但只要社交属性还在,只要有人认这块牌子,白菜价就不会真降到地表以下。可惜,现在买埃尔法不是为了技术,也很少是为空间,更多是“留点排面”。等这些排面被新玩家一点点抢走,剩下的“社交入场券”也就快成过期优惠券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种一边召回一边加价的操作,到底谁得了便宜?经销商倒说不亏,买家扭头后悔,评论区都在笑:“你花100万买了20万的车,不亏是假的。” 谁是真傻谁是真精明,基本看钱包厚度和谈判实力。职业敏感让我经常怀疑,这种溢价到底值多少钱——能买两辆腾势D9,还是能给你五年饭局上有话题?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命题比犯罪心理还难分析。
如果以后埃尔法真的价格“塌方”,谁还会为虚无的“品牌溢价”买单?中国消费者什么没见过,故事听得多了,总得有醒的时候。神话不会突然炸没,得慢慢消老,等新人们把车开进会议室,把故事讲进酒桌里。届时,把埃尔法和国产MPV放一起,也许就真的只剩下“历史滤镜”。
只是,在这场社交与品牌认知的变迁中,再过几年,还有多少人愿意为“空壳子”充值?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只愿意为看得见的产品力买单,那丰田埃尔法还会“加价”吗?或者说,加价以后,买的是车,还是自己一段不愿醒的梦?
这个问题,老狐也暂时没有答案——你觉得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