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魔幻的事情之一,是斯堪尼亚突然悟了。
对,就是那个卡车界的奔驰,公路上的霸主,一个在欧洲能让司机开出信仰光环的品牌,突然有一天在中国市场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虽然一身神装、面板数据拉满,但在这个独特的服务器里,居然连个排位都打不上去。
于是,他们整了个活儿,叫“战略2.0”。
讲真,每次听到外企讲这种2.0、3.0的黑话,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就犯怵,感觉新一轮的PPT画饼大赛和不知所云的内部动员又要开始了。这套路就像把压缩毛巾扔水里,看起来膨胀得很大,但本质还是那块布,甚至更稀碎了。
但斯堪尼亚这次,好像有点不一样。他们似乎终于想明白了一个被我们这些草根用户唠叨了十多年的问题:在中国,你卖的究竟是个啥?
斯堪尼亚的逻辑,过去就像个修仙门派里的炼器大师,闭关锁国,埋头苦炼。他炼出的飞剑,灵力充沛,削铁如泥,一剑祭出,天地变色,属于那种三体人看了都要一个趔趄的顶级工艺品。然后他把飞剑摆在摊上,标价一万上品灵石,心里想着:“懂的都懂,此等神器,有缘者得之。”
但他不明白,山下的凡人,买飞剑不是为了去蜀山论剑,是为了送外卖,而且是卷到极致的外卖江湖。
你跟一个每天算计着电瓶还能跑多远、超时一单就要被扣钱的外卖小哥,聊你这飞剑的“人剑合一”和“风阻系数”,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小哥只会问你:“哥们,你这剑充满电能跑多少公里?一天电费多少钱?万一路上被人别了,维修贵不贵?能不能上绿牌?”
这就是典型的“品牌玄学”碰上了民粹解构。斯堪尼亚以为自己是卖奢侈品的,结果发现用户拿它当生产资料,而且还是个回本周期漫长到让人怀疑人生的生产资料。中国用户喜欢开斯堪尼亚吗?废话,谁不喜欢开好车。但喜欢不能当饭吃。当你的业务稳得像瑞士银行一样,你当然可以买斯堪尼亚。但如果你的货源是跟人一年一签,甚至是按月结算,你买个斯堪尼亚,就等于把全部身家押上去,赌接下来五年风调雨顺。
这赌局,太大了。大部分人不敢玩,也玩不起。
所以斯堪尼亚的中国区新总帅,David Kllster老师,上任一年就看明白了。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帮客户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就会出局。这话说的,非常实在,实在到有点悲壮。翻译过来就是:不装了,摊牌了,再继续当那个高高在上的炼器大师,就要被时代的车轮,哦不,被老头乐给创死了。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高端卡车的未来,可能也不在实验室,而在那些随时可能断了货源的散户司机身上。
那么,怎么转型?斯堪尼亚给出的答案,堪称一出“掀桌子式竞争”的内部预演。
他们说,我们要从销售转向运营。这句话很虚,但后面的操作很实。核心就是,以前是想方设法把车卖给你,现在是想方设法让车在路上跑起来,不管这车到底是谁的。卖车,租车,甚至帮你运营车。
这里面最颠的一招,是要求经销商也转型,搞一个“经销运营商”的新物种。
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所谓的“经销运营商”,翻译过来就是,“兄弟,别光卖铲子了,现在金矿行情不好,你自己也必须下矿挖煤,而且还得挖出个样来给大伙看。”
斯堪尼亚现在要求它的这些“诸侯们”,不能只守着自己的4S店收租了,还得自己成立运输公司,自己养几十上百台斯堪尼亚,自己去市场上找货,自己去承担租赁空档期的风险。
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这套路,简直是把“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精髓,用在了自己人身上。讲真,我最近看那个《庆余年2》,感觉里面的权谋斗争都没这么复杂。人家还是人斗人,车圈已经是连人带铁一起斗了。斯堪尼亚等于明牌告诉经销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罩不住你,你得自己长出金钟罩铁布衫,不仅要会卖军火,还得亲自下场打巷战,甚至要成为最牛逼的雇佣兵头子。
就问你怕不怕?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自己下矿挖煤”的比喻可能有点糙,但你别说,还真就是这个理儿。这不是什么二次创业,这是被逼着渡劫。要么在运营的炮火中炼成元婴,要么直接成盒。残酷,但真实。
当然,光发疯是不够的,你得有发疯的资本。斯堪尼亚的底气在哪?
第一,产品本身。这没得说,斯堪尼亚的可靠性、耐久性就是它的“道骨”,是它敢这么折腾的基本盘。没有这个,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那个神乎其神的残值。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天天被残值背刺的中年人,看到斯堪尼亚聊残值,血压就有点高。一台跑了100万公里的卡车,残值率还能有50%,这在乘用车领域简直是天方夜谭,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种特性让它的租赁业务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但说到底,它终究只是个工具,一个用来赚钱的冰冷铁疙瘩。残值高低,最终还是要被市场的残酷供需所检验。
第三,也是最重量级的支撑——国产化。
在如皋投巨资建厂,这已经不是商业决策了,这是在中国市场立下的“投名状”。它不再是一个随时可以抽身的跨国贸易公司,而是把身家性命都绑在了这里。工厂的烟囱,就是插在中国土地上的战旗。
它在用一种最笨重、最无法回头的方式,告诉所有的经销商、客户和竞争对手:我不走了。牌桌上的蜡烛我吹灭了,餐厅的门我也锁了,今天我们不决出个生死,谁也别想离开。
这种ALL IN的姿态,才是斯堪尼亚2.0战略最核心的“发动机”。过去,它是个瑞典贵族,来中国做做生意;现在,它要当一个穿草鞋的创业者,陪着所有人在泥地里打滚。
所以,斯堪尼亚的2.0战略到底能不能成?
谁知道呢。
但在如今这个掀桌子成风、价格战打到所有人都心态爆了的时代,一个曾经最骄傲的外来者,愿意放下身段,主动发疯,陪着大家一起不体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诚意。
毕竟,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不是吗?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