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sper
前一阵高山预售的时候,长城汽车大喊一句“我们打死也不做增程”。
硕大的字体映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穆峰的身后,长城汽车挺直了腰板,大声对着近乎整个新能源市场的浪潮说“不”。
从理想汽车开始,增程式的电动车迅速进入了大众视野,一直到2022年,赛力斯和华为携手打造的问界M7上市,余承东也加入了增程式的战场。从这开始,更多的品牌加入增程式路线,增程式技术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对新能源市场的“收割”。
2023年11月,李想在社交平台高调喊话:“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档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都转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可以2025年来验证”。进而李想高调预测,“我认为长城和吉利系都会转向增程式路线。”
转眼已至2025,长城汽车仍然没有向增程式技术妥协。但长城汽车的坚持,绝非是空手插兜的嘴硬,而是背后Hi4技术的硬实力。
【相比于增程式 Hi4确实更有底气】
汽车虽然作为一个大宗消费品,但并不能跟奢侈品相比,其背后的本质仍然是“需求决定功能”。增程式能狂揽新能源消费市场,也不仅仅是冰箱、彩电、大沙发为代表的理想、华为系列的品牌效力能主导的,而是人们的确需要“省钱+没有里程焦虑”。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增程车再怎么用汽油补能,本质还是电动机。而长城汽车在202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用户在出游和行驶中34.7%的历程,都是使用发动机高效区间的直驱模式。
34.7%,代表着超1/3的用车场景都在发动机的高效直驱区间内,增程式的劣势被明显地放大。
能量每进行一次转化,势必带来着消耗,对于增程技术而言,在中高速场景中增程式需要进行繁琐的能量传递链路,效率和能量都会得到损失,但相反的是,长城汽车的Hi4技术优势会被明显放大。
以多档混联DHT为技术核心的长城Hi4,能采用智能切换动力模式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路况、工况自动切换纯电、混动和直驱模式。在搭载Hi4智能混动四驱系统下的全新高山,可实现WLTC纯电续航201km,满电零百加速5.7s、馈电状态5.8s。而且在高速爬坡场景,可以通过挡位调节发动机负荷,效率较增程车型提升了15%~20%。
上面这段话确实有点生硬,但毕竟是Hi4的技术介绍,我们现在用更简单的语言来说说这套系统为什么能叫板增程式。
【你以为的需求,其实是车企给你的“伪需求”】
我们前面说,增程式最能解决的问题是“里程焦虑”。就算你出门不带着充电宝,没电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着租个充电宝?就是增程式车辆的优势,毕竟人家后面背着一个发电机。
但有一个数据很诡异,超过92%的增程式用户平时都会选择纯电模式,仅有8%左右的场景会触发燃油发电。
但就是为了这8%,用户牺牲的是高速、爬坡阶段的能量效率。这不是为了里程焦虑所做的取舍,而是消费者为了“续航里程心理”和“低频需求”所支付的“智商税”。
既然都能充电、能用油解决续航里程焦虑,那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兼容二者驱动的高效区间,并且馈电油耗更低、性能更强的方案呢?
这就是长城在Hi4技术上的坚持。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最好的新能源架构,为什么还要给用户提供退步的增程技术?”,这段来自穆峰的反问,正是印证了长城汽车对技术的自信,以及对驾驶用户群体的负责。
可我们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点只有长城汽车坚持?是因为其他车企不知道吗?
可以确信的是,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愿意做。
在汽车动力的逐步迭代中,增程式确实已经是老旧技术了,而且据悉,在新能源补贴的阵列中,以欧盟为例,正在计划将增程式电动车踢出新能源补贴名单,而在中国,2027年新能源补贴退出之前,增程式电动车的“双积分”政策也可能有所调整。
可就是这么一个“夕阳红”技术,因为技术简单、供应链颇多,采购成本更低,还真就让它“红”了。
说到底,这跟现在“地平线”成了炙手可热香饽饽一样,一个车企对研发的投入是很大的,而不是所有企业都有研发的资本和预算,能像长城汽车一样掏出真金白银,在现在这个阶段做“动能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
你明明能去门口市场上买二斤鲜面条,你当然不会在家里揉面擀面了。可真吃进嘴的那时候,自己手擀的就是香。对于车企来说也是一样,长城汽车用了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造出来的发动机、混动DHT系统,它的表现就是比随意采购来的90年代三菱技术发电机要强。一个拥有独立研发混动、四驱、智能平台以及制造链的车企,你让它去采购增程器做增程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长城汽车还“逆流”而动,成功推出4.0T V8发动机,这也更坚定了长城汽车的动力技术坚持。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增长官(CGO)李瑞峰表示,“长城汽车4.0T V8发动机是长城汽车基于泛内燃机战略取得的又一突破,为长城汽车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产品能够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感和情绪价值,没有必要再去做增程这种技术。”
到了现在,长城汽车已经依靠Hi4技术,在高效发动机、变速器、电驱动等等核心技术上打造出了Hi4、Hi4性能版、Hi4-Z、Hi4T以及Hi4-G等架构,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完成了完整的混动生态闭环,从产品力和产品布局方面,可以说也都完成了对市面上所有车型的覆盖。
这一声“打死也不做增程”,是长城汽车对自我品牌的约束,也是对用户需求的用心维护,就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增长官(CGO)李瑞峰所言,对于销量,我们有自己的目标和节奏,不会盲目追求。消费者的口碑、回馈,才是我们真正在意的。
“拒绝增程式”看似向新能源市场引战,实则是对随波逐流的市场准备许久的、强而有力的“拳头”——中国汽车需要一场“拨乱反正”,由长城汽车始!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