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气氛在2025年7月的全球汽车和大宗商品圈子里蔓延开来。电动化、关税、出口、合作,利益分歧和政策调整,像传送带一样一件接一件。
7月4日,国内民航局动作不小。专门成立了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领导小组,想把无人机还有低空这块蛋糕切得更细。这背后,是国家想要抢占新赛道的野心。
同一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放出了6月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数据。110.8点,比上个月涨了0.5%。能源价格止跌反弹,黑色和矿产却还在下行,这种冷热交替让市场神经绷得紧紧。
微博账号“玉渊谭天”也爆了料,说中欧电动汽车谈判卡在最后一步。技术上基本谈妥,但欧方的政治意愿成了关键。两边看似接近,实则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镜头切到国际,7月4日美国发生大事。特朗普当着全球媒体说,新关税8月1日要上路,最高能到70%。美国政府已经开始给贸易伙伴下通知了,全球市场瞬间紧绷。
关税消息刚传出没多久,本田汽车就宣布战略调整。7月5日,日经新闻报道,本田不搞大型SUV纯电了,改投混动市场。美国电动车需求疲软,是他们直接转向的理由。
大众汽车集团也出人事变动,7月4日官宣,Gunnar Kilian离开董事会,人力资源由Thomas Schäfer临时接手。集团监事会和管理层意见分歧,背后是欧洲车企对未来走向的分歧加剧。
印度这边,7月4日向世贸组织通报,准备对美国加征关税作出反击。美国对汽车零部件加税,印度出口压力大,反击成了不得不走的路。贸易争端一浪高过一浪。
再看国内车企,广汽集团7月4日发布6月产销快报。销量15.01万辆,环比猛增27.5%,可同比还是掉了8.22%。行业调整期,谁也不敢松懈。
江汽集团也在同一天晒出研发数据。1到5月研发投入14.64亿元,同比增长9.6%。研发占比8.9%,算是踩准了技术升级的节奏。
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和吉利汽车的合作引人关注。两家巨头刚签下战略协议,动力电池、平台融合、供应链全面深化。全产业链布局,谁都不想掉队。
比亚迪储能也在7月3日和国网湖南综能签了合作协议。能源转型的浪潮下,储能成了新风口。深度合作,想要把分布式储能的蛋糕做大。
7月5日,另一则重磅消息传来。日产宣布从2026年开始,把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出口到东南亚、中东、中南美。东风日产的N7将是首批出口车型,日产和东风还要成立合资公司应对通关和实际运营。
日产这一步,目的是用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电动车抢占全球市场。面对欧美日传统车企的焦虑,日产的算盘打得响:既能平衡成本,也能抢时间窗口。
回到国内,新能源车和储能进入加速期。头部企业合作不断,产业链上中下游都在调整和抱团。背后是对增长的渴望,也是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应对。
研发投入上升,技术平台融合,大家都在拼命找新的突破点。车企们明白,只有技术硬、链条稳,才能在下一轮洗牌中不被淘汰。
国际上,关税、出口、反击、调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一个又一个。每一个动作都牵一发动全身,没人能独善其身。
美国的新关税,让全球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都要重新评估市场和供应链。印度的反击,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报复,全球化的格局被一再打破。
欧盟和中国的电动汽车谈判,眼看要成又迟迟难落地。技术问题能解决,政治意愿才是最大难题。每个人都在等对方先迈一步,却又谁都不肯让步。
本田放弃纯电,转向混动,反映出传统巨头对纯电市场的信心不稳。市场需求和盈利压力,让他们更愿意选安全牌。混动成了过渡期的最佳选择。
大众的人事变动,表面是管理分歧,背后反映出欧洲车企在全球化、转型和本地化之间的矛盾。大象转身,步步惊心。
日产的出口计划,是中国制造影响力提升的直接体现。成本、市场、速度,谁把握得更好,谁就能走得更远。合资公司模式,也在为跨国运营铺路。
新能源、储能、供应链,看似各自为战,实则紧密联动。中国企业的多线布局,是对国际不确定性的主动应对。合作与竞争,在同一个棋盘上同时上演。
整个7月,车圈、能源圈、贸易圈都在上演着剧烈的碰撞。每一步调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连锁反应的结果。大势之下,谁能笑到没人敢断言。
表面是合作、签约、调整,里子是市场争夺、技术升级和政策博弈。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一大堆利益和算盘。全球化的路,越走越窄,但路还在脚下。
新能源和低空经济,成了中国下一个增长点。大宗商品、小零部件、关税、反制,每一环都在考验企业和政府的智慧。谁抓住趋势,谁就可能成为新玩家。
关税阴影、出口新政、合作协议,像多米诺骨牌一环接一环。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无数人的饭碗和未来。市场的风吹草动,直接写进企业的财报和政策文件里。
2025年7月的这几天,所有事件都按下了加速键。国内外的动作,彼此呼应,竞争和合作交错进行。每一条新闻背后,都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