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几个,这事儿得从咱自家后院说起。前脚我们还在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干翻日本,第一次坐上全球头把交椅这事儿开香槟庆祝,那叫一个扬眉吐气。491万辆,这数字往那一摆,连一向挑剔的日本媒体都开始客客气氣地分析我们为啥这么牛。结果呢?香槟沫子还没干,人家《日本经济新闻》反手就甩过来一篇文章,标题跟针似的,直戳脑门:“中国汽车芯片国产率仅10%”。
这话翻译过来什么意思?就是你这身肌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电池技术)是挺唬人,可你这心脏和大脑,九成是进口的。人家没给我们留一点情面,直接把我们这“全球第一”的底裤给扒了。
说实话,这感觉就像你在村里大摆筵席,庆祝自家儿子考了全校第一,正接受大伙儿道贺呢,隔壁老王幽幽地来一句:“听说他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那场面,甭提多尴尬了。
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倒。2023年那会儿,气氛可不是这样的。当时日本媒体提到中国新能源车,那字里行间多少带着点“后生可畏”的酸味。他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说中国车成本控制得像魔法,产业链整合得跟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市场反应速度快到让丰田本田的老爷子们直摇头。你看,莫斯科街头跑的中国电动出租车,欧洲车展上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比亚迪展台,这些都是他们笔下的“中国奇迹”。那时候的报道,听着让人舒坦。
可荣耀的B面,往往藏着最致命的软肋。这记来自《日本经济新闻》的“直球”,打得我们是真疼。电动车智能化,靠的是什么?上千颗芯片。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电控制,哪个离得开那块小小的硅片?文章里数据摆得明明白白: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咱对外的依赖度高达85%。这意味着什么?老美那边只要轻轻一捏,我们的智能化之路就得喘不上气。
“跑不快”,这个比喻用得简直是入木三分。我们的车,在“电动化”这条直道上,靠着电池优势和规模效应,一脚油门踩到底,跑出了惊人的加速度。但一进到“智能化”的弯道,问题就来了。你没有自己的高性能芯片,就像赛车手没有得心应手的方向盘和刹车系统,过弯的时候只能点刹降速,生怕甩出赛道。美国从2022年开始的那几轮出口管制,什么高性能GPU、EDA设计软件,招招都往咱们的要害上招呼。
这场景,熟悉不?太熟了。几年前华为手机业务怎么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大家伙儿都还记着呢。那会儿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操作系统和芯片,是人家的地基。你把房子盖得再漂亮,地基一抽,瞬间就是空中楼阁。现在这剧情,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汽车产业。唯一的区别是,这次我们有了前车之鉴,没那么容易束手就擒。
所以,你看国内车企的反应多快。工信部推专项基金,上汽、比亚迪、一汽这些巨头立马抱团取暖,搞起了汽车芯片联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一场必须赢的“上甘岭战役”。人家卡你脖子,你就得自己造出气管来。从地平线的征程芯片,到比亚迪自研的IGBT,我们是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但确确实实是在往前拱。国产化率从5%爬到10%,再到18%,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但也异常坚定。
现在回过头来看日媒那篇“不留情面”的文章,你还会觉得刺耳吗?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剂清醒剂,甚至是一声来自对手的“叫阵”。它提醒我们,别光沉浸在销量的狂欢里,技术自主这条路,一刻也不能松懈。成年人的世界里,没人会因为你块头大就怕你,人家只会找你的软肋,然后狠狠地打。
这出口管制,表面看是锁死了我们提速的空间,但换个角度想,它也彻底断了我们“造不如买”的念想。有时候,不被人逼到墙角,你都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这场关于“芯”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赛道很长,对手很强,但我们这车啊,虽然现在弯道跑得慢了点,可只要发动机和底盘都是自己的,就总有反超的那一天。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