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摩托车记忆:骑遍四大热门车型,差点丢了饭碗
那阵子,下海做生意的风潮刚起来,街头巷尾一水儿的万元户。可真要说谁最拉风,还得是那些骑着合资摩托的新青年。工厂里我当技术员,每月三百多块工资,看着别人骑新车心痒得不行。一辆嘉陵本田CB125T或者五羊本田WY125A,标价一万多,那会儿都快赶上现在入门轿车了。
家里人说我是“疯魔”,工资根本不够买,可架不住我软磨硬泡。后来还偷偷帮同事修摩托换零件赚外快。有次跟邻居老王闲聊,他说:“你小子一天到晚捣鼓这些破玩意儿,小心单位领导找你麻烦。”其实他话没错,我那时候就是迷上了摩托,一有机会就琢磨怎么能把市面上的热门车型都试个遍。
结果倒霉事也不少——印象最深的一回,为了帮一个急着签合同的客户老板,其实就是想从他手里接点私活,我直接翘班,用自个刚买没多久的五羊本田125A载着他在市区飞奔赶时间。到了路口踩刹车慢了一步,“咔嚓”一下蹭花了一辆桑塔纳,人倒是没啥事,就是我的爱车左侧护板给划掉一大块漆。当时还挺怕被追责,但更糟的是这事让厂领导知道了,说我影响恶劣,要不是靠家里关系和技术业绩顶住,这工作就悬了半截。
那辆五羊本田躺修理铺整整半个月才算恢复元气。据维修师傅老赵讲:“你这发动机皮实,就是壳子太娇贵。”后来听群友吐槽,有人撞过树干只掉漆,看来还是运气问题。我自己养护时发现它链条全包设计特别省心,下雨天也不用担心进沙泥。不过发动机声音确实安静,比起嘉陵CB125T那个双缸声浪低调不少。
再提嘉陵CB125T,这款在九十年代中期简直神一样存在。红油箱、双圆灯,那并列双缸嗡嗡叫声,在长途跑高速的时候稳得很。我第一次摸到这台,是跟销售小李混熟后借来开的。他顺嘴提一句:“别看油耗高,开出去倍有面。”果然如此,不过据坊间传闻,有批早期进口版带日本原装化油器,据说动力比国产强些,但后期维修配件难找,经常让技师头疼。
轻骑铃木GS125也是绕不开的话题。这货八十年代末就进中国市场,到九十年代已经满街都是。不管是城郊还是主城区,都能见到它流畅线条和独特排气管造型。我淘过一台二手GS,从群友那里收来的,当时表显两万公里但机器一点杂音没有。有一次夜跑环城路,被交警拦下查手续,还夸我这老铃木保养不错。“皮实耐操”确实名副其实,就是冷启动偶尔打火慢,要多按几下脚踏启动杆才行。
豪爵铃木GN125则代表另一种风格——太子范儿明显,低矮坐姿、水滴形油箱、高把宽胎,很美式巡航味道。我买它纯粹图帅,也为了周末带女朋友兜风用。这款质量真好,用下来除了偶尔电瓶亏电(听师傅讲是线路设计问题),其他基本不用操心。而且GN系列据传有批次采用加厚前叉,更适合坑洼烂路,我试过乡下土道,不晃悠,比普通踏板扎实很多。有一次微信群聊,有位广东哥们晒出自己的改装GN,加装LED灯组和防摔杠,看起来像小哈雷一样唬人,不过他说原厂座椅偏硬,大多数人都会加垫海绵改善舒适度,这算冷门配置吧。
四款神车,各自都有故事,都承载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热血与冲动。有的人为了省钱啃馒头,有的人为追女朋友学修理,还有人在单位险些丢饭碗——每个人对这些铁马都有自己的碎片记忆。我自己曾经周末约三两个好友一起去郊区撒野,高速拉满转速吹风喝凉茶,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当然也有烦恼,比如换火花塞选型纠结、夏天暴晒仪表盘变色、小众品牌配件断货只能拆旧件凑合用……这些琐碎细节如今已成往昔谈资,只剩微信群偶尔有人翻出来调侃两句,“现在还有谁舍得天天开这个?”
随着城市禁摩政策越来越严,加上汽车价格一年比一年亲民,再遇见这样的经典车型已属罕见。当年引擎轰鸣,如今变成朋友圈里的怀旧照片;而那些差点让我失业的小插曲,也渐渐随时间淡出了生活主线。但每逢看到路边停着残存的老牌铃木或嘉陵,总觉得耳边又响起过去那个夏天傍晚疾驰而过的声音,好像青春就在这一刻又回来了似的……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生活经历、维修圈口述及部分网络资料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