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两年我们天天嚷嚷“智能新时代”,可这个“新”到底新在了哪儿?智能汽车的出现,是让我们的出门变得花哨了,还是实实在在给生活带来改变?问界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高调露脸,让我又忍不住琢磨起这个问题。大家都说它“引领了新时代”,可到底是吹牛皮,还是确有其事?车子真就成了新物种,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老把戏?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智能汽车到底有啥用?以前开车,油门刹车得你自己踩,导航得你自己看,连开窗户都得用手摇。现在呢?问界M9、M8、M7、新M5 Ultra这一排子新车型,光听名字都带一点智能范儿,真有那么神吗?
我老想着一个问题: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是不是买买家电能满足的“高科技渴望”?比如HarmonyOS 4智能座舱,座椅会按摩,语音能识别,导航娱乐一条龙。如果你还是那种上车就开音乐、导航全靠手机,估计得觉得挺鸡肋。但要是你那是带全家出行,父母孩子一路唧唧喳喳,车里气氛像KTV,这个场景的体验差距一下就出来了。智能化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就看你怎么用,怎么看待生活品质了。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智能汽车的本质,是不是科技公司的入场?以前大家买车认品牌,现在得认芯片、认系统、认AI。譬如问界自豪地说自己有华为星河通信系统、ADS 4智能驾驶系统,说白了,汽车跟个会动的手机没啥两样。那汽车到底还是不是“汽车”?可能更多的是一台移动大号终端,家里逗号、车里句号,都是同一个系统瞎溜达。这么一想,汽车“智能化”的边界,反而变模糊了——你说你买的是车,实际你可能绑定了一整套智能生态体系。
当然,这一切前提是基础过硬。比如问界M9那累计交付22万辆、问界M8还稳居细分市场销量冠军。数据不骗人,用户用脚投票。但销量高的车,真代表智能化牛逼?有多少人冲着科技去买的?有多少人还是看重旗舰、空间、安全这些传统优势?不是说智能化不重要,而是市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笨”得多,你吹出天花板,它也未必买账。再牛的系统,卡一卡,信号一断,用户一句脏话就回到原点。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个问题:“你愿意为智能多花多少钱?”新版问界M7,28.8万起定价,预售一小时刷十万台订单——这是什么概念?说明智能化已经开始带动消费升级吗?还是说大家还是图个新鲜?老百姓买车,多多少少还是看实用、性价比。智能技术堆在账面上好看,到底承诺的“高品质出行体验”兑现多少?别一升级APP变砖头,光靠后期OTA卖期货,那用户也不是冤大头。
另外,所谓“自研、创新、融合”这些词,现在已经成了“高端”的标配。什么超级工厂、万吨压铸、无人物流、百变空间、支持多元动力,这些背后有没有隐形的“技术依赖”风险?比如你家智能电视两年刷不动了,大不了扔了再买。但车呢?花了几十万,三年过后系统卡了、ECU不更新了,你是怪厂家,还是怪自己贪新鲜?汽车变“智能”了,也更变“快消品”了。
再看大环境。现在全世界都在谈新能源、智能网联、大模型,谁都想唱大戏当C位。问界高调亮相,是不是属于“技术自信”的范本?还是中国品牌试图“撬动规则”的试验田?记得过去老美老欧掌握发动机变速箱,那时咱们只能买单。现在智能赛道是赶上了,如果说这次一大堆全球智能企业和产业链都去了重庆,用户能不能真正感受到“换道超车”?从技术溢价到品牌溢价,是不是还差口气?
想一想,我们整天号称要做的,不就是“让用户能用、好用、还想用”?智能化是技术突破,更是生活细节。你让用户一年不崩溃、不跑路、不说脏话,那才叫强。智能这东西,不在于会议上的PPT有多花哨,更在于秋天下雨天,父母坐你副驾能不能舒服得睡上一觉,孩子按按钮不会出漏洞,导航抄近道不把你带坑里。花28万,买一个全家的安心,才是正路。
当然,咱们也别太矫情。技术的进步总有代价,世界一体化不是今天才开始,车企跨界、智能引领是趋势清晰。问界这次不是闭门造车,是真正把智能产业与出行结合得明明白白。“厂中厂”模式,本地同步生产供应,等于产业链效率最大化。这背后不仅是车本身的竞争,也是中国制造的另一种范式。你没点自信和积淀,是拿不出来这些活儿的。
不过,用户真的在意底层技术平台有多牛?大多数人还是关心自己的车开起来稳不稳、和智能手机聊得顺不顺、进收费站能不能自动付个费……赛力斯魔方平台、港口级无人物流,这些都很高大上,但老百姓的获得感还是很朴素。你能让大家上班少迟到点,下雨少堵点,一年修理厂少跑几趟,那才叫用户体验。
我觉得,所谓“智能化引领新时代”,本质上就是把科技真正落到实处。别老是靠噱头,把智能当作玄学、搞高门槛。让更多人用得起、用得舒心,这才是王道。问界其实是给了市场一个标杆:不是智能只是配置单一长列,而是变成“用一次爽一次”的刚需。你不买,它就不是新时代;你买了,天天夸,才叫真正进入了新时代。
话说回来,我们不能老看热闹不看门道。问界这波操作,不只是把技术创新“秀”出来,更重要的是撑起了中国品牌的创新话语权。你看,智能化已经让谁都不能假装看不见中国汽车的存在了。这既是“弯道超车”,也是“赛道换跑”。但到底有多少用户真的成为智能革新的受益者,这还得时间说了算。
总之,智能汽车这条路,问界踏实走了一步。大家还在观望,但未来是不是会变成中国制造带着全球一块进步的新故事,很快就能见分晓。新车、新技术,最终得落地在老百姓的生活。吹得再牛,有没有改变谁的生活,这才是检验“智能”真假的唯一标准。别到头来,技术是自己的,体验却成了笑话——那就真成了当代最大的讽刺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