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车市的火药味真的越来越重了,燃油车阵营顶不住了,很多人都说“价格战”是最后的救命稻草,结果呢,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看这半年,表面上大家都在拼低价,背地里企业账本却一片狼藉,三大汽车厂的业绩暴雷消息一传开,整个行业气氛都变得紧绷,谁都不敢再轻言乐观。
6月时,有朋友还在讨论江淮汽车的出口能不能翻盘,结果7月财报一出,净利润直接下滑了326%,亏损6.8亿,这数字摆在那里,谁都没法假装看不见——更别说扣非利润直接亏损到8.2亿,燃油车出口大幅下滑,连高管用车都亏钱。
这个节点上,大家都在反思,竞争到底带来了什么,市场表面繁荣,实际是越来越多企业在吃老本,从一线到三线品牌,受影响的不光是一家两家。
紧接着,广汽集团的业绩也爆了雷,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246%,净亏在18亿到26亿之间,扣非亏损更是夸张,21亿到32亿,这些数字一出来,业内都炸了。
广汽的主力产品销量没达到预期,价格战带来的收益下滑已经成了行业共识,大家在朋友圈、行业群里讨论,谁还能扛得住,谁会先倒下,气氛比冬天还冷。
7月刚过,一汽解放的半年报也来了,净利润只剩1800万到2200万,和去年比下滑了96%,扣非利润下滑230%,净亏损3.7亿以上,连商用车板块都顶不住,谁还敢说自己是铁打的。
2025年这个夏天,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在感受压力,销售一线的朋友跟我说,市场越来越卷,买车的人想要更低价,卖车的人压力山大,厂家、经销商、供应链,大家都在拼命找活路。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非要打价格战,其实根子在消费预期变了,新能源车的崛起把燃油车的优势打碎了,用户越来越精明,信息透明了,过去那套靠品牌吃老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过去,江淮靠出口分摊压力,现在出口业务也保不住了,广汽靠主力车型撑门面,结果销量不好看,一汽解放的商用车本来抗风险能力强,这波也被卷进去了,说明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变了。
说是价格战,其实更像是生死战,有人说“卷到最后都是亏钱买吆喝”,我觉得这话一点不夸张,企业为了保份额拼到极限,结果利润全没了,甚至出现大面积巨亏。
这里面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谁都不想第一个倒下,大家都在等别人先出局,结果是每个人都在往悬崖边上挪,没人敢停,没人能停,停了可能就再也起不来了。
过去10年,国内汽车市场靠人口红利、消费升级、政策刺激一路高歌猛进,2025年,红利消失了,新能源车把燃油车市场空间一压再压,连传统龙头都开始亏损,行业信心到了临界点。
这半年,市场上能看到的变化非常明显,价格越来越透明,消费者观望情绪浓重,买家等着更低的价格,卖家等着政策松动,行业里的人都在问,接下来怎么办。
我和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聊过,他说即使有厂商咬牙坚持不降价,市场也不会给你喘息机会,整个生态链的传导压力非常大,大家都被迫参与到这场消耗战里。
今年上半年,江淮、广汽、一汽解放的巨亏,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全行业的缩影,哪家企业都没法独善其身,连带着上下游企业也跟着吃苦头。
本来大家还在盼望5、6月的传统旺季能给点惊喜,结果销量没起色,利润反而更难看,很多车企高层私下都在说,这种日子不知道还要熬多久。
有趣的是,新能源车企也在盯着传统车企的每一步,价格战表面是燃油车的事,实际上新能源车也没完全独善其身,一旦大盘继续恶化,新能源车的利润空间也会被挤压。
2025年,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都被价格战推到了风口浪尖,原本以为是短期行为,结果变成了持久战,每个玩家都在赌赌谁能挺到最后。
行业里的老炮儿都说,现在不是靠规模取胜的时候了,拼的是耐力和现金流,谁能熬过低谷,谁就有机会重新定义市场格局。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靠价格战赢不了短期里可能能抢到市场份额,长期看,品牌、技术、服务、生态才是真正的壁垒。
但问题在于,时间不等人,现金流更不等人,谁能撑到行业新一轮洗牌结束,谁就能活谁先撑不住,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说到底,价格战背后是行业转型的必然阵痛,也是企业自我革新的考验,有人说是劫难,有人说是机会,其实就看谁能熬过这段最难的日子。
2025年还没过完,谁也不敢说下半年会不会更难,也许还会有更多车企爆雷,也许会有意外的黑马杀出来,谁都在等一个信号,一个能让行业喘口气的拐点。
市场不会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分出胜负,留给所有人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关键是,谁先认清现实、谁能及时转身,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赢家。
现在的车市,像极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每个人都在对峙、在等待、在焦虑,这种局势,注定不会轻松收场。
未来的路怎么走,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唯一确定的是,2025年这场价格战,已经彻底改写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