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要和中国汽车决战?我倒是觉得这话有点标题党——毕竟他们已经不是在同一条跑道上了。别急,先说数字吧,德国传统车企在2023年的电动车销量增速大概只有15%-20%(体感),而中国新能源车厂像比亚迪、蔚来,年增速轻松超过50%(估算,样本有限)。这差距,真的能叫对决吗?
昨天和老朋友聊新能源,他一边擦着手一边说:你看,大众那帮家伙,不是给德国制造转型挖坑,就是学着讨好中国市场。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透着点儿无奈,也有点调侃。你说,这话夸张不夸张?但我倒觉得挺有道理的。德国车企关厂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去年底我还看到奥迪宣布砍掉在德国本土的研发岗位,部分重心转到了中国和东南亚。
和我上一任同事的对比更鲜明——他开的是奔驰,朋友开特斯拉。奔驰维修费用一查,去年估算了一下,修个小毛病差不多要3000多块(体感),特斯拉虽然电子系统复杂,但维护上省不少。这个差别不单是钱,还有日常用车的折腾感。你说,两款差不多价格的车,谁更符合现在用户的心态?
这跟供应链没啥太多秘密。想象德国汽车产业就像一个老牌的钟表匠,每个零件都要精工细作,材料来源稳稳当当,但现在中国新能源则像快餐店,材料批量大,动作快,哪怕有点小错也能迅速修正。德国那个慢工出细活在新能源领域,要说优势,也就侃侃而谈了。德国车企想融入新能源生态,得先学会加快节奏,这不是单靠技术就能解决的。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载着去年新能源车在中国普及率的具体数字——超过了30%(样本有限),这在德国根本想象不到。在德国市场,还没达到让传统制造大面积转型的临界点。
这让我反思下之前的说法,我曾经觉得德国的科技积累能轻松让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占有一席地,但现实是残酷的——传统和创新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更像是两条平行线。德国车厂那种不甘心用快餐做出意式大厨的心态,能理解,但又很难坚持得太久。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中国车企在软件和电池技术上到底强到什么程度?这事儿没细想过,单纯靠硬件和造车速度就压过德国老牌车企,这是否会持续呢?不太确定。
顺带说一句,我这周跟一个汽车修理工聊,他说:德国车虽说品质好,但电动车时代,维修门槛变高了,没人愿意花时间查电子系统问题,更多人转向了买新车。这话头挺有意思,带了一点点小无奈,也让我觉得换赛道的德国企业压力不小。
还有个临场小计算——按照目前电动车的充电成本和续航来看,算下来一公里大概0.5元(估算,大致),而德国传统燃油车即使最省油的大众高尔夫,也得1.2元左右。节目效果很明显吧?什么叫成本优势,我觉得这就是。不少消费者开始往这边偏了。
但问题是,传统车企的供应链转变没那么简单。德国企业供应链好比老剧院里舞台背景和布景的搭建,分工明确但脚本固定。中国新能源供应链则是边演边改台词的即兴剧,节奏快且灵活。德国厂商得调整自己排练方式,才能跟上变化。不过这转换痛苦得很,不是一下就能完成。
我倒想问问你们,怎么看待这些老牌豪门车企和新势力的差距?是觉得技术积累迟早会带来反弹,还是如我所想,中德汽车产业其实早就跑到两个不同的圈子了?
说到这里,再跑题一下,我朋友说他前天去4S店,销售竟然直接推荐他买国产新能源,说咱们技术种类多,环保又实惠,让我觉得销售都开始不靠品牌喊单了,这变化太迅速了。
留下个小细节——德国车厂那边,有员工跟我说,工厂里空气里都弥漫着焦虑气息,好像大家都知道下一场比赛从线下工厂转移到了软件和电池里。你说,这算不算换赛道的真实写照?
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新能源车赛道到底谁能笑到真的靠的是速度、技术,还是惯?(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