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我没细想过,星越L能在A级SUV里拿到月销一万七千多这个数字,得多大程度靠的到底是车本身,还是吉利的渠道和营销号召力。毕竟,销量背后讲究的东西比看上去复杂多了。
前几天,我在4S店看新车,销售小哥拍拍肩膀说:这车动力变强了,开起来确实比老款顺溜,尤其是涡轮介入时间提前了,低速加速感提升不少。我问他:这么说,和哈弗大狗比,实际感受差别大?他说:跑市区没差,跑高速大狗或许更有底气,但日常你也体会不出来。这话我觉得挺有意思,因为同价位的车,不只是数据上的PK,更是用起来的心里感受差异。
动力升级25kW,扭矩提高50牛米,这数据看着唬人,可体感上到底能提升多少?估计0-100加速时间能从8秒左右缩到7.3秒左右(样本有限、体感),但驾驶时你会不会真有质的飞跃呢?我倒觉得提升更多是中低速扭矩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市区和超车时的灵活性。
动力系统升级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研发的时候,一台发动机升级,好比是给一台一直穿着旧运动鞋的跑者换了一双新款跑鞋。调试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跑鞋不仅轻便,还要搭配跑者惯的跑姿,不能一味追求鞋面的炫酷。否则脚一疼,表现反倒没法发挥出来。
我之前写过,对星越L动力变化说得挺绝对,觉得这次升级是全面实力跃升。后来我翻了下笔记,这车底盘调校也非常关键,CMA平台的线控底盘,和AI数字底盘融合CCD悬架,实际滤振性能提升19%,过减速带冲击减少23%(体感+样本有限)。说白了,就是开起来稳得多,路感更干净。不光是发动机强,整车行驶质感也往上走了,这才是让人舒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问问大家,你们买SUV时,看重动力,还是更看重开起来的舒适平顺?我发现很多用户说动力够用就行,开起来别颠就好,这到底是妥协还是理智?
从供应链角度讲,这种多屏组合+高算力芯片+全域FOTA,成本上肯定比以前高出不少。Imagine你准备给你的手机换个更大的屏幕,还得装个更快的CPU,要保证电池能给撑住一天,这过程不光花时间,更花心思找到合适的零件搭配。汽车研发也是,电子架构升级就像手机更新处理器,有裂变风险,要管控软件与硬件兼容,来回做调整。供应链如果跟不上,出问题就麻烦了。这么算来,星越L的这套电子系统,是吉利很下血本才做到的(至少他们愿意这么砸)。
跟哈弗大狗比,两个车都在15万-18万这个价位。但真实差别在哪?我认为星越L在座舱科技和动力响应上要更细致一点,大狗更强调越野感和硬派设计。你如果喜欢城市通勤和偶尔周末自驾,星越L可能更体贴。大狗的那一套越野工具包,对多数城市用户来说,估计用不上。涉及使用惯和价值观念,你会怎么选?
我心算了一下,如果星越L目前的百公里油耗按体感8.5L计算,2.0T+8AT是主流组合,假如7元一升,百公里油费差不多60元。普通家庭用车一年来跑2万公里,油费就得一万多。这成本,让很多消费者考虑得更谨慎,毕竟买车不光看初始价,还得算养车成本(估算,油耗因人而异)。那有没有价格亲民、油耗更低的紧凑SUV值得关注呢?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张新星越L的内饰照片,14.6寸副驾娱乐屏看起来很大气,但我没跟朋友实测过,副驾真的常玩吗?很多时候,副驾娱乐屏是摆设,直到某天乘客强迫你开个电影或者玩游戏,这体验才被激活。这是不是未来车机系统能成败的分水岭?(这段先按下不表)
补充一句,辅助驾驶配置中,车载11个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还有12个超声波雷达,技术感满满,但到底自动辅助的安全感能有多高,用户接纳度会不会一直是矛盾点?你对这套哈弗和丰田车上的辅助驾驶怎么看?开车时靠不靠谱心里没数,那我们该信任还是怀疑?
买车这事儿,很多时候是一种情怀和理性混合的交易。新星越L比上一代强但我没盲目乐观它能轻松突破荣放销量。哪怕把价格、配置都调优了,消费者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买车还会被那些亮眼数据以外的软指标左右,比如售后体验、维修便利、车内细节质感。你有没有遇过挑车时人傻钱多,买回来后才发现某硬件经常坏的情况?
我觉得,用一块能触摸到的内饰软包材质,或者换挡杆上的那点缀冲击,反倒比几个更高的马力更能打动人心。毕竟开车,是一件手脑齐上阵的事。你们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