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车企新队友,宝骏上汽接连合作,技术普及后市场咋变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最近汽车圈子里有一股新风潮,不管是小厂还是大厂,大家都在排队跟华为“抱团”,谁站队慢了,好像就要被时代甩开。网友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上汽、宝骏、红旗、零跑这些车企怎么一个接一个跟华为宣布合作,仿佛有了华为就是新车的流量密码。可这背后到底是车企们瞎跟风,还是有真实需求,也许咱们得琢磨琢磨,车企搭华为快车究竟是好事吗?以后会不会变味?

首先你看宝骏动静最大,直接把新车华境S SUV和华为捆绑,激光雷达、乾坤智驾、华为高阶智驾ADS4.0一样不缺,价格还卡在18万以内,狠得很。你说这是不是“全民智驾”步伐加快?以前说智能驾驶只有豪车玩得起,现在直接下放到“国民车型”,这对市场无疑是加速推进,也算华为彻底把技术下沉做到家了。华为出什么方案,车企立马照搬,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了,是把助推器直接装在了每家车企屁股后头。

再看看上汽,尚界H5还在小定,就被吹上天了,销量爆了,订单都排到数十万。上汽集团以前推自己的高端——智己,主打“自研”智驾方案,结果销量一看,憋到二十几万辆,一下跟阿维塔、极狐比,速度慢得一批。今年研发砸了近82亿,利润反而缩水,上半年205万多销量还不如比亚迪两百一十多万。比亚迪研发投入高了三倍,利润涨得可乐了。上汽不傻,人家一看卷不过比亚迪,就赶紧伙同华为,把尚界H5变成智能网联快车。你说这算不算“科技补课”?

这时候问题来了,车企们都去找华为,难道真的是自己技术不行,非得拉大腿才能活?还是说把华为拉来一起玩,是为了赚市场眼球、规避自家创新风险?你仔细扒拉,有南方有北方,豪强有新势力,连老国企红旗、小鹏、理想那种新派车企都有人跑来沾点“华为味道”。华为这个“带货网红”,车企谁不想沾它直接套个流量池?

早些年讲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舆论场上各种“领头羊”“自己造”,现在几乎满屏都是“谁没华为哪敢上市”,好像华为变成了车企的“星巴克”,谁没拿铁谁丢脸。可这是不是也说明,车企们承认技术这东西“孤军奋战太费劲”,只好拉队友组团冲?

华为成车企新队友,宝骏上汽接连合作,技术普及后市场咋变-有驾

现在又传说,华为在HI模式和智选车之外,要新增一种新模式,“半主导半放权”,由华为提前介入车型定义和营销节奏。这叫什么?就是“你主导,我赋能”,车企说了算,华为掌控了品牌热度。说白了,就是车企还想要自己的个性和主导,但又不愿放弃华为的招牌和技术底牌。这个玩法,既不伤车企的脸面,又能让科技红利落到实处,实在是能“鱼和熊掌兼得”的思路。

你琢磨琢磨,等这种模式成熟了,以后是不是除了宝骏、零跑,连吉利、比亚迪都能玩?毕竟公司大了,也不愿技术被华为彻底绑死。华为加大技术和营销指导,车企还保留了自主权,听起来跟HI比更容易全民接受,这可能也成了车企们“心里盘算”。

这就像以前学生考试,有人拼死自学,有人找课外辅导,最后发现请个好老师不丢人,反而能少走弯路。现在一个老师带一批学生,全班都提分,是不是社会整体进步了?但问题来了,如果最后都只会做老师的题,谁还有原始创新力?车企们是不是也有这个担忧?

发展快了,有希望,但也藏着潜在危机。要么全员模式同质化,别人一看都是华为智驾,买车只认logo,不认品牌深度。要么跟苹果手机似的,外壳不同,芯片系统全一家,失去个性化竞争。谁还能趁着华为的浪潮做真正的创新升级?

再说说华为这边,车圈扩张快,合作模式越来越多,是不是以后就像投放软件系统一样,把智能生态直接输入到每个车型里?这些年华为学会了汽车界“造势”,不管是鸿蒙智行还是激光雷达,都像是踩准了市场爆发点。每家车企的公告,跑到网友口水区一刷,赞的还是“华为技术,牛!”车企自己品牌故事没人爱听了。

但这个趋势也警醒了车企们,“我靠华为,不靠华为,结果也就差那么点。”大家集体参团,有种“抱团取暖”,同时也在担心变成“全员半成品”。车企失去深度创新,不敢押技术远端,只会在华为提供的生态里反复刷小花样。行业就变成“一个华为引擎、百个车壳”,品牌气质慢慢被技术供应商带节奏。

有网友问,那么如果以后华为变成汽车圈最大平台商,谁还能自己定义未来?有没有人敢主动走“独立路线”?看着比亚迪、理想都没彻底被华为圈住,说明“自主创新”在中国车企还是有票房价值。比亚迪把自研提成最大杀手锏,利润和研发涨得欢,上汽显然有点着急才去猛推“华为方案”。不过比亚迪自研路子太烧钱,能不能一直持续?是不是某天也被外部技术逼着抱团?

华为成车企新队友,宝骏上汽接连合作,技术普及后市场咋变-有驾

说实话,我挺想问,车企们嘴里总说“为用户升级体验”,可到底是在为用户升级,还是在为自己找个省事的捷径?以前汽车圈主打“品牌抱团”,现在直接技术抱团,品牌个性模糊了。你花十几万买辆车,其实用的同一个智驾系统、同一套车联网、同一颗激光雷达,是不是也有点像点了一个套餐?以后万一华为这些硬件像手机套路一样,一年一换代,车企还得跟着升级卖新车,老款就变“过时货”。

用户看得明白,“技术普及当然好”,但如果一锅端,不管买谁家的车开起来都差不多,那竞争最后就变“谁华为加持多”。用户会不会有一天审美疲劳,反倒寻找新的体验?这时候,敢自己研发、敢有独特生态的品牌又会被市场反向宠幸。

再说现在大家热捧“全民智驾”。以前自动驾驶被神话,理想、小鹏搞的高阶智驾系统动辄二三十万,现在宝骏、上汽挂着华为十八万就能玩。这样技术下沉确实是个大福利,但可能也拉低了自动驾驶的门槛,让这玩意变成了“快餐技术”,拼的不是谁真正驾驶体验好,而是谁的方案便宜跟得,谁能借好资源,反而忽略了用户深度驾控感。

华为成车企新队友,宝骏上汽接连合作,技术普及后市场咋变-有驾

更妙的是,政府、资本一看华为成了最大“赋能者”,车企“拼队”越来越像是一场产业资源分割战。谁跟华为越紧密,谁有资本加分,就能拿更多市场入口。小厂没自主能力,被华为一流方案罗致进来,迅速爆量。大厂挤进华为队伍,拿回竞争力,如果以后都靠单一技术供应链,会不会形成“华为系垄断”?长期看,有没有品牌能突破技术壁垒搞二次创新,就看谁敢“出圈”。

华为成车企新队友,宝骏上汽接连合作,技术普及后市场咋变-有驾

回头看看上汽智己,靠自研Momenta方案又贵又慢,转头看用华为的尚界H5快到飞起。车企们其实心知肚明,技术这东西拼的是产业协同,不是单一死磕。自研路太难,快车跟队也是个无奈的选择,毕竟谁都知道市场太卷,谁都怕掉队,被头部玩家甩成二线。华为的加持,是溢价,但品牌的加持,本该是车企自己的事。你问用户,愿意多花几万买“华为牌自动驾驶”,还是愿意为“智己洗车黑科技”买单?答案很现实。

其实这事儿,非常考验中国汽车行业的身份自觉。你选择和华为合作,就是选择把创新的核心外包一部分,但你得有底线和规划。华为能帮你突破技术门槛、扩大市场,但你能不能一直依赖?万一有天华为出点变故,车企还剩啥?万一成熟的方案哪天也被国外品牌超越,中国车企又怎么办?

从用户角度看,快速技术普及当然是好事,但大家也得学会“挑剔”,别把车企吹得太高——你享受华为方案,是华为的牛,不是车企的全。谁都能做一锅端,最后还得落回自身能力比拼。真心希望未来车企能在借助平台加速的同时也留出一份自主创新力,把真正的技术底层和品牌灵魂留在自己手里,不然一窝蜂冲,有一天集体踩雷,市场喝彩不再,谁都不好受。

谁都知道,这事没有绝对答案。市场是现实的,谁有科技,谁有流量,谁抱得紧就能赢。但谁又能保证,总有“下一个华为”,而不是大家都变成“下一批“华为附属品”?你说,这场“升级”最终会把中国车企带到哪里?也许,最牛的不只是跟队跑的,是敢在未来某天甩开队伍,打一场没人敢想的技术突围的。等那天到来,我们才算见证了真正的“车企觉醒”。

你怎么看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