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豹从30万跌至13万,智界每卖一辆亏3万,启辰N7只卖11万还宣称"不赚钱"……这不是二手车市场的清仓甩卖,而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实写照。2024年,我国新能源行业利润率从5%滑落到4.1%,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但热闹背后,我们真的迎来了购车好时代吗?
价格战最直接的代价是品牌价值的崩塌。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最初定位30-40万元高端市场,不到一年就推出13万元起的豹3车型,硬生生把"高端个性化"做成了"廉价走量"。这种跳水式降价让早期车主难以接受,智界和方程豹的老车主纷纷抗议,曾经的品牌支持者变成了口碑传播的阻力。有趣的是,比亚迪海外业务毛利率达28.87%,比国内高出6.56个百分点,同样的车在不同市场为何境遇悬殊?答案或许就在这无休止的价格战里。
账本不会说谎,降价的窟窿最终要有人填补。蔚来2024年第四季度净亏损71.12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8000万,全年亏损更是高达224亿元。对比之下,丰田一家的净利润就超过我国前十家车企总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看得透彻:这是"低价竞争—利润压缩—创新停滞"的死循环。比亚迪虽然在价格战中保持了22.31%的毛利率,但特斯拉已降至17.9%,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都在被挤压,研发投入自然捉襟见肘。
最让人担忧的是行业生态的恶化。光伏行业的教训就在眼前,当年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后,企业不得不缩短质保期、降低材料标准。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降价,会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那些坚持质量标准的企业反而可能被挤出市场,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消费者现在省下的几万块,将来可能要花在维修和更换零件上,这账其实并不划算。
健康的市场竞争应该拼技术、拼服务、拼效率,而不是比谁亏得起。比亚迪海外业务的高毛利证明,我国车企有能力靠品质赢得溢价。当企业把心思从定价策略转回技术创新,从资本游戏转向用户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毕竟,销量冠军的奖杯如果是用品牌价值和产品质量换来的,这样的第一又有多少含金量?
"降价一时爽,但品牌砸了再建就难了,看看当初的手机市场吧!"网友"车迷老张"的评论戳中要害。"理性消费者"也提醒大家:"车企亏本卖车,最后还不是我们消费者买单?质量缩水吃亏的是自己。"价格战确实在加速行业洗牌,但"行业观察者"说得对:"没有技术底蕴的企业迟早出局"。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需要合理利润支撑技术迭代,需要品牌信任维系市场秩序。当价格战的硝烟散去,留下的应该是更成熟的产品和更健康的市场。您愿意为降价车承担潜在的质量风险吗?遇到过刚买车就大幅降价的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聊聊新能源汽车该有的发展模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