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品牌差异化进攻,东方美学成全球汽车设计新风潮
技术是中国新能源车敲开全球大门的敲门砖,但要站稳脚跟,光靠技术就显得单薄了些。怎么让世界记住“中国新能源”不只会做电子、电池,还能造出让人喜欢、看得懂的汽车?答案藏在自家美学和设计里。这些年,大家对中国制造的老印象便宜、模仿、拼价格,早就换了画风。无人机大疆就是第一个走出来的,“全球市场七成份额”听着挺厉害,设计和技术齐飞,让外国人也得抄点中国的作业。
这种出圈模式开始从无人机蔓延到汽车圈。比技术更难的是讲好自己的产品故事,摆脱只跟风外国豪车的套路,做出属于中国的豪华定义。什么算豪华?现在的理解跟以前不太一样,已经不是只看那些“大标、真皮座椅”,反而是科技、舒适、情感和文化一起上线,车变成了带有温度的“第三空间”。
不少独立品牌尝试将东方美学和智能科技结合进汽车里,岚图就是尤其敢于探索的一个。它家族化设计思路主打“天地鲲鹏”,这些名字一听就很有中式味。最新销量增速不错,9个月卖将近10万台,同比涨了八成多,这也算是市场对新美学新表达的认可。有人说以前买车就看外型和标,现在不少人更在意里子、气质和文化腔调,这也反映了消费观的升级。
中国新能源的设计起步,最早还在模仿欧美的百年燃油车经典样式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抄得再像也没法跟原版叫板。新能源技术领先,才让车企能放开手脚创新设计,说白了,现在是给世界车企上“新课”的阶段。就像大众CEO说的“中国是全球创新发动机”,其实已经体现了话语权的转移。
早期新势力喜欢做封闭式前脸和科技感灯带,后来又有尝试把中国美学比如山水、祥云这些元素融进车内外设计,不再只是贴符号和图案,而是融进气韵和场景。岚图的设计“极、润、雅”,强调自信姿态和空间感,车内也讲求“正心、修身、齐家”,追求让一家人坐着舒服、不乏文化品位。这些理念让车子不仅是工具,更像移动的家、休息室、办公厅。
政策、电池技术和智能座舱齐头并进,让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成了主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增速很猛。据行业公开数据,上半年出口超300万量,其中新能源车106万量,涨幅超七成,一大堆新品牌正在国外市场刷存在感。比亚迪、长城等也在用自己的设计语言抢占风口,像比亚迪仰望主打“鼎”文化,魏牌则结合“瀑布、山、竹”意象。
传统世界级品牌都靠经典家族设计稳住根基,劳斯莱斯的格栅、宝马的双肾、保时捷的车灯,都传递过品牌文化。中国车企如今也在输出自家的文化美学,这不单是做工好,更能代表一种自信和新标准。岚图在米兰和都灵车展上都火了一把,首批展车快被抢完了,外国用户和媒体都觉得新鲜。
回头看,靠低价出口不持续,做真正世界级车型还得有自己故事,这一波美学与智能融合是中国新能源品牌冲击全球的新利器,观望下一个阶段,谁能让“中国车”成为全球新标杆,确实有点看头。未来大家还会更关心设计差异和用车体验,不再只看参数和价格有腔调的中国新能源车,可能真要“走出去”了。
你对中国新能源品牌和东方美学的结合有啥看法?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