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车的时候,会为了一万块的优惠跟销售磨上半天,感觉自己是在进行一场世纪谈判。
现在想象一下,有家公司,直接掏出了115个亿,不是为了买下一家车企,甚至不是为了买下一条生产线,而是为了买另一家公司一个业务部门的10%股权。
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谈判格局小了?
这家公司叫赛力斯,它把钱付给了华为。这笔钱,买的是一个叫“引望”的公司的股份,而这个引望,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为车BU。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里,115亿,换来的不是控股权,不是绝对话语权,只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百分之十”。
这笔堪称“汽车界最贵门票”的交易,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一场献给未来的投名状。
赛力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华为这艘巨轮,用一根115亿的钢缆,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1. 百亿上贡,买的是一张“优先体验卡”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到几年前,那时候的赛力斯在江湖上叫什么?东风小康。一听这名字,是不是一股浓浓的城乡结合部气质就扑面而来。它的产品,要么是面包车,要么是几万块的低端SUV,跟“高端”、“智能”这些词,隔着一个青藏高原。
那时候的赛力斯,焦虑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来了,要么上船,要么等着被拍死在沙滩上。可问题是,造车壳子它擅长,但造“智能”的灵魂,它是一窍不通。
另一边,华为也憋着一股劲。它手握着从通信领域杀出来的顶尖技术,从芯片到算法,从系统到生态,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但它又反复强调“不造车”,因为亲自下场造车是个无底洞,资产太重,风险太大,还容易跟所有车企客户成为敌人。
于是,一个急着续命,一个急着变现,两个各怀心思的玩家就这么看对了眼。
一开始的合作,还比较“文明”,你出技术,我出车身,我们一起造个“问界”出来卖。结果市场反响好得出奇,直接把赛力斯从ICU门口拉了回来,甚至还给它烫了个头,让它看起来像个成功人士。
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净利润干到了29个亿,手头有钱了,腰杆子也硬了。但这时候,新的问题来了。
华为的这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太香了,就像自助餐厅里的顶级和牛,谁都想来分一块。阿维塔来了,奇瑞也来了,后面还有江淮、北汽在排队。
赛力斯慌了。它好不容易靠着华为这张王牌翻了身,结果这张牌马上就要变成一张谁都能打的“大众牌”。这还怎么玩?
所以,这115亿的本质,不是收购,是“充值”。
它买的不是那10%的股权分红,而是“华为生态VIP”的身份。你买断的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优先权”和“深度合作权”。就像你去网吧,普通人是临时卡,赛力斯这次是直接办了个顶级会员,包年的那种。
你看那个专利共享池,赛力斯拿到了1.8万项华为专利授权,其中217项是关于智能驾驶核心算法的。这些东西,在欧美那边是被死死卡着脖子的。现在华为直接`喂到嘴里`,连碗都给你准备好了。
这就是商业的残酷逻辑:想跟最强的玩家深度绑定,光有诚意是不够的,你得拿出真金白银,拿出你的全部身家,来证明你的价值和决心。
2. 灵魂与肉体,这次焊死了
过去几年,车圈最喜欢讨论一个哲学问题:“灵魂与肉体”。主机厂觉得车身和制造是肉体,智能系统是灵魂,如果灵魂是别人的,那自己不就成了代工厂吗?
这种争论,听起来特别有骨气,但也特别天真。
商业世界里,讲究的是“快种快收”。当你还在纠结灵魂归属的时候,人家已经把市场给占完了。
赛力斯和华为的这笔交易,就是对“灵魂肉体论”的一次终极嘲讽。他们放弃了争论,选择了共生。
赛力斯是怎么做的?把“肉体”修炼到极致。
重庆的智慧工厂,在华为工业互联网的加持下,自动化率高得吓人,一条产线能同时生产5款车,每90秒就能开下来一辆新车。问界M7的交付周期,从8周硬生生压缩到3周。这种制造能力,就是它在牌桌上最大的筹码。
华为是怎么做的?把“灵魂”武装到牙齿。
乾昆ADS智能驾驶系统,不用高精地图就能在全国跑。这背后是无数的代码、数据和算法在燃烧。这种技术护城河,是传统车企花多少钱、多少年都难以追上的。
所以,这115亿的交易,与其说是赛力斯买技术,不如说是华为在“认证”赛力斯的制造能力。它像一个顶级大厨,找到了一个最懂他的后厨团队,然后索性让这个团队入股自己的餐厅。
这叫深度绑定吗?当然叫。
有风险吗?风险大着呢。
但还有别的选择吗?根本没有。
什么叫商业豪赌?就是当你看到一个能让你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机会时,哪怕明知前面可能有坑,也得闭着眼睛跳下去。因为不跳,是现在就死;跳了,至少还有个未来。
问界M9和M8能卖到四五十万,跟BBA抢市场,靠的是什么?难道是赛力斯的品牌光环吗?别开玩笑了。消费者买单的,就是那个刻着“HUAWEI”标志的灵魂。
赛力斯用115亿,买断了消费者心中“问界≈华为”的这个等式。从今往后,别人是“华为合作款”,而它是“华为亲儿子”,至少在名分上是这样。
3. 魔鬼在细节里:依赖症与“后宫”之争
这笔交易看起来很美,但就像一份P得毫无瑕疵的体检报告,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第一个阴影,叫“技术依赖症”。
赛力斯花了115亿,其中还有28亿是专门用来采购华为MDC计算平台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智能汽车最核心的大脑部分,赛力斯依然是个“买家”。
这就好比一家网红餐厅,生意火爆,但所有的秘方都掌握在特聘大厨手里。今天大厨跟你关系好,餐厅门庭若市。明天大厨要是不高兴了,或者被隔壁老王用更高的价钱挖走了呢?
这家餐厅,瞬间就得从米其林三星跌回路边摊。
赛力斯当然也知道这个风险,所以它强调自己保留了车辆数据主权,电池管理系统也是自研的。但这就像说“虽然我们餐厅的核心菜谱是大厨的,但买菜和洗碗都是我们自己人”。这话,多少有点自我安慰。
第二个阴影,是华为的“开放性”。
华为的野心,从来不是只给赛力斯一家当“灵魂”。它的目标,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是安卓系统,它要赋能整个行业。
引望的股权结构里,华为占80%,赛力斯和阿维塔各占10%。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信号。华为是皇帝,赛力斯和阿维塔,就是东西宫的宠妃。
今天赛力斯是独得恩宠,问界系列卖得风生水起。但明天呢?如果奇瑞、江淮这些更有家底的“秀女”也带着重金入宫,华为会怎么选?
商业世界里没有爱情,只有利益。谁能帮华为把生态做得更大,把技术卖得更多,谁就是下一个宠儿。
所以,赛力斯面临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后宫”之争。它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制造”能力和“市场”能力,才能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恩宠”。
这场115亿的豪赌,赌赢了,赛力斯就能从一个地方诸侯,一跃成为能在牌桌中央跟顶尖玩家叫板的大势力。赌输了,它可能就会沦为华为众多合作案例中,一个被雨打风吹去的注脚。
但无论如何,这场交易都给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上了一课: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无论是选择结盟,还是选择被赋能,都比抱着“灵魂独立”的牌坊饿死要强。
毕竟,商业的本质,不是姿态好不好看,而是能不能活下去,以及,活得多滋润。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