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城市的角落安静得让人怀疑是不是世界末日提前降临。路灯下,一辆老旧客车静静停着,像是守夜的老人。公交司机悄悄摸索着钥匙插孔,隔壁新上线的新能源客车还在闪烁自检灯光。倘若你是司机,看到隔壁新能源“同龄人”的红火业绩,心里是羡慕,还是紧张?
2025年1到8月,中国客车行业的排名和数据,像尸检报告一样冷冰冰地摆在案台前。宇通,2万4千5百辆;中通,7904辆;苏州金龙,6593辆……这些数字没有情感,却揭示了行业的生死线。数字背后,是工厂的轰鸣,是市场的潮流,也是无数人的命运。
如果你对客车行业还有八九十年代那种热血创业的浪漫想象,那只能说,你的青春已经被高铁和地铁碾压。在那个“公路是祖国的大动脉”被喊成口号的年代,客车厂是造梦机器。一辆新车下线,整个车间都能因它兴奋好几天。可时代变了,梦想改行跑步去了高铁站。
现在的客车生意,和做寿衣的差不多。私家车的快速普及、高铁公交的扩张,以及城际交通网络的日益丰满,让老一辈客车厂家的年会礼物从烟酒变成了保温杯。都是时代给的,不抗拒,但摸摸心窝子,心酸还是有点。唯一庆幸的是,2025年前八个月行业还有9.46%的销量增长。跟上一年相比,这是个活口,能喘气。
要说头牌,还是宇通。2.45万辆,占据35.34%的市场份额,稳如老刑警伏案。不过,宇通的增速只有-1.59%,比起行业9.45%的大盘还跟跌。赛道上领跑的人,脚步已经不那么轻快了——这让人不由得怀疑:是宇通步子迈得太大,还是鞋早就磨出了洞?
而老二中通客车,今年突然像电梯里冲上去的楼层广告,一下子拔高,7904辆,增长2.21%,把“三金龙”压得有点像剧本杀里的边缘角色。也确实,无论金龙金旅苏州金龙,增速都不算高。苏州金龙跌了5.77%,厦门金龙涨了11.18%,厦门金旅微跌0.79%,冷暖自知,大潮退去,谁穿了新泳裤,谁还在裹毛巾,大家心里都明白。
再往下,福田欧辉是个亮点,增速跑出了30.63%,对不起老大哥宇通,行业平均增速?那是别人的命,全靠新招。安凯客车更狠,49.59%的增速,简直像查到一个案子新线索,兴奋得打起快板。当然,这里面有原本基数问题,但翻倍的数字,放到任何分析表格上都能让你眼前一黑。
不得不提吉利商用车,增速187%,如同案发现场突然插入一个从未露面的嫌疑人,直接搅乱了局面。1772辆,说多不多,但增速在这种体量里已经算是“奇迹”。新能源客车这样的标签也无需多言,比亚迪与吉利远程,主打新能源,行业引路人。
在表象之下,客车行业其实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更和政策做朋友。新能源政策、节能减排口号、地方补贴……可你要问,补贴能让谁笑到最后?大厂有基因,小厂能翻身,剩下的,都是运气和耐心。
观察销量数据,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老品牌靠资历吃饭,但步步紧逼已经来不及;新玩家技术加持,数据放量,但品牌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认。行业里的人,不陌生这种矛盾。大家都像法医解剖台前,明知真相,嘴上还得说“进一步排查”。有时候销量上来的厂商,未必活得最踏实;反倒被挤压下去的老品牌,却还有二次绽放的可能——只要新技术够快,老底子够硬。
行业里流传一句“客车三十年,从头到脚换了三遍”。六米以上的客车销量榜,像是每年刑侦队里的优秀民警名单——有新人,也有老人。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还在写增长神话,吉利远程突然冒头,像是队里新来的实习生,一跃成了查案冠军。当然,这太正常,行业更迭本来就是用鲜血和时间打磨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行业的冷热变化,受宏观环境影响大,细分领域的增速都是有周期性的。处在浪尖上的厂商,别太激动,也别自嗨;落在后面的,也别太沮丧。毕竟,客车这行,最后看的不是一时数据,而是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抗风险能力。
专业角度来看,新能源客车确实是未来的硬通货,但技术、政策、运营成本,还有用户体验,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别看现在比亚迪和吉利远程涨得欢,十年前,大多数厂商也都消失在增长曲线的低谷。所谓“风口上的猪”,有风它能飞,没风就养膘。
如果说这个行业还有什么黑色幽默,那就是:销量看似热闹,其实背后是沉默的数据和无数看不见的加班。每一辆客车背后,都有设计师头秃、工厂工人吃泡面、销售人员喝凉水的现实。行业报告不会记录这些,但那是行业真正的体温。
此刻,少有人关心夜里停在路边呼吸的客车,也许只有第二天早上发车前,司机会拍拍车窗:“老伙计,又是一年。”那么,面对新能源推潮和销售榜单的冷热更替,你认为五年后,榜单上会不会出现新的“黑马”?技术风口之下,哪些企业能善终,哪些会像案发现场里消失的证物一样湮灭无踪?
你说,这是不是比每年销量数据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案子?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