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9月微降5.5%的销量,很多人一看就觉得哦,卖不动了。但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396270辆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公司战略上的调整,而不是行业的颓势。
先说个背景——去年同期,我们还卖了接近42万辆。现在这个数字比去年少了近2万,也就意味着,销量确实出现了点压力。细看行业数据,比如去年年初比亚迪的年度目标还是550万辆,现在调成460万,整体减少了约16%,这是主动调控,而不是没办法卖。
我估算一下,从9月到12月,每个月卖大约39万,这个速度,远低于旺季的产能上线——大概40万到42万。
你会不会觉得,是产能不足?其实不一定。公司动了减速神经,更多是为了避开毫无底线的价格战。你想啊,假如把目标放到650万辆,可能以拼价格冲销量得很快,但利润会被挤压得一干二净。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已到45%,内卷太厉害,很多车企靠@价格战抢份额,利润压得快没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新能源汽车平均毛利率大概在20%,但一些入门车的需求利润不足3000元。比亚迪的高端车,利润至少多30%,甚至50%;那么多卖一辆仰望U8,利润就相当于卖出3辆秦PLUS DM-i。
真要说,谁会想到,一个身处规范竞争的老司机企业,反而宁愿降温目标,把精力集中在向高端和海外扩展。这招是让公司更稳,还是怕去年一些靠低价冲刺赚快钱的同行走得太快摔倒?我不敢说,但一种可能是——留住核心客户和利润,才是长远之计。
更别说,海外市场也腾挪了不少空间。去年,海外销量已经达到了65万辆,还剩下约35万辆的目标——不是没可能达成,因为,下调国内目标,供给线可以转向出口,东南亚、欧洲市场的车型需求正在增长。特别是在欧洲市场,订制化需求浓厚,那边的产能还会逐步释放。
那么有人问了,那中国市场是不是就要凉?其实没那么简单。国内市场,买车的需求还在,只是策略变了。比亚迪不会再拼着把价格砸到骨折来抢市场,而是把拳头集中在技术和利潤上。
我还想到一点:低端车型的利润空间太小了,靠拼价格越打越死。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某些其他品牌,那些入门车卖得硬,利润还不够维护修理成本。比亚迪旗下原本为了促销,折扣很大,但这其实是走火入魔。
所以,我觉得这次微降并不能代表销量真跌倒谷底。可能更像是,企业在调节呼吸,调整节奏吧。
这让我想问一句——你平时买车,是不是也会被单月销量变化盯得焦虑?实际上,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才是公司更深远的布局。
国产新能源企业的行业格局,也在悄然变。以前,基本竞争对象是新势力们的拼配置、拼交付,主要对手变成了特斯拉、大众、日系那些有全球供应链和技术基础的巨头。
你会不会觉得,原来打国内内卷只是一场过渡,真正的战场是在国际较量?比亚迪投入欧洲、东南亚市场,建立工厂,推出右舵ATTO 3,同样是为了走出去。我猜测,这几年的增长点,未来可能还在海外。
我自己也有点忽略点:不太确定,短期调整会不会让国内销售更平稳?还是说,等明年销量再跳一波,市场就碎了?反正,我对价格战这套套路早就看烦了,能不能真正赚到钱,才是真本事。
最后来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像在打长跑,不是拼速度拼价格,而是看耐久力和未来布局呢?还是说,你依然觉得,价格便宜才是王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