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斯柯达速派这款车,现在很多朋友可能都觉得有些陌生了。
但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七八年,它在B级车市场里可是个响当当的角色,是能跟大众的帕萨特、迈腾摆在同一个台面上比较的。
那时候,拥有一台速派,也算是件挺有面子的事。
尤其是2016款的顶配车型,当年的官方指导价可是高达27万多,将近28万了,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中高级轿车里的主流选择了。
然而,市场变化实在是太快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最近总听人说,当年的这位“德系骄子”,如今价格已经跌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地步,跟“白菜价”差不多了。
这到底是真是假?
为了搞清楚状况,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4S店里实地探访一下,看看这台车现在到底是个什么行情。
走进斯柯达的4S店,感觉跟几年前的热闹景象比起来,确实冷清了不少。
展厅里那台速派静静地停着,线条还是那么硬朗,德系车的范儿还在,但总感觉少了点当年的意气风发。
我也不绕弯子,直接找到了销售顾问,开门见山地问了最关心的问题:“师傅,这速派现在卖多少钱啊?”
销售顾问看起来对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非常干脆地报出了一串数字:“哥,现在速派的优惠力度特别大,就拿这台1.4T的车型来说,指导价是17万4千9,如果您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我们这边综合优惠能给到6万4千块。”听到这个数字,我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优惠六万四,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意味着这台车的裸车价格,一下子就从十七八万的水平,直接掉到了十一万出头。
这已经不能用“打折”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在“清仓甩卖”。
我接着问:“那要是把所有费用都算上,办下来大概要花多少钱?要是分期的话,每个月要还多少?”销售顾问立刻拿起计算器,一边按一边给我详细地解释:“咱们可以给您算一个最划算的方案。优惠完车价是11万0900元,为了让您贷款额度更高,首付更少,我们可以把发票价格再做低一点,做到10万6900元。这样您就可以贷款10万6千元,首付只需要付车价剩下的那900块,然后再加上必须交的购置税9460元,第一年的保险预估在6000块钱左右,我们店里会收取2000元的服务费和500元的验车上牌费。这么零零总总加起来,您总共要准备的首付款,大概就在一万八千多块钱,不到两万块,就能把这台车开走了。”
不到两万块钱的首付,开走一台合资品牌的B级轿车,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销售继续补充道:“贷款我们是按五年来申请的,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月供是2031元,压力比较小。而且您放心,这个贷款方案很灵活,只要您还满两年,后面想提前一次性还清,是没有任何违约金的。”我又问了一下利息的情况,销售也很坦诚,说五年的总利息算下来差不多是一万五千多块钱。
最后,他帮我算出了一个总的落地价,所有费用全部包括在内,大概是12.48万元。
从曾经接近三十万的旗舰车型,到如今十二万多就能全部搞定开回家,这个价格的巨大落差,真实地展现在了眼前。
数字是冰冷的,但它背后反映出的市场残酷性,让人不得不感叹汽车行业的变化真是太快了。
了解完价格,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车本身。
坐进速派的车里,一股非常熟悉的“大众味儿”扑面而来。
整个内饰的设计,说好听点是经典、耐看,说得直白点,就是有些过时了。
中控台的布局、按钮的样式,都像是几年前的老款迈腾或者速腾上直接搬过来的,只是方向盘上的车标换成了斯柯达的。
而且,这个价位的车,方向盘居然还是硬邦邦的塑料材质,手感确实一般。
在这个连十万块的国产车都普遍用上皮质方向盘的时代,这一点确实显得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不过,一些实用的基础配置还是有的,比如自动大灯,这在日常使用中还是挺方便的。
再看看后排,这可以说是速派一直以来的强项了。
空间非常宽敞,成年人坐在后排,腿部空间绰绰有余,完全对得起它B级车的定位。
而且后排也配备了独立的空调出风口,还有一个Type-C和一个USB充电接口,座椅也做了打孔处理,对后排乘客的照顾还算周到。
而速派最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那个标志性的掀背式后备箱。
这个设计的实用性真的非常高,后备箱开口巨大,往下延伸得很深,放一些大件的行李物品,比如婴儿车、折叠自行车之类的,比普通三厢轿车的后备箱方便太多了。
再加上还配备了电动尾门,可以说在装载能力和便利性这方面,速派依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当一款车的优点,依然是它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具备的那些优点时,这就说明它在这些年里进步得太慢了。
速派的空间和实用性固然不错,但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一辆车的要求已经远远不止这些了。
当速派还在坚守着它那套沉稳但缺乏新意的内饰设计时,隔壁展厅里的中国品牌汽车,已经用上了比平板电脑还大的智能中控大屏,车机系统可以像手机一样流畅地上网、听歌、看视频,甚至还能通过语音控制车里的大部分功能,并且能不断地在线升级。
这种科技感和智能化体验上的代差,是速派完全无法比拟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经风光无限的速派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呢?
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斯柯达这个品牌自身的定位问题。
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子品牌,斯柯达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它需要依靠大众的技术来证明自己的“德系品质”,但又必须在价格上比大众便宜,才能形成差异化。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预算多一点的消费者,会觉得“不如再加点钱上大众,牌子更响亮”;而真正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又会发现市场上还有其他更实惠的选择。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让它在市场好的时候还能分到一杯羹,一旦市场竞争激烈起来,它就成了最容易被消费者放弃的那个。
而最致命的打击,则来自于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
就在这短短几年里,以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为首的国产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我们不妨拿同样十二三万的预算来看,现在能买到什么样的国产车?
比如比亚迪的秦PLUS DM-i或者海豹DM-i。
这些车型不仅在内饰设计、科技配置上全面超越了速派,更重要的是,它们搭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彻底改变了用车体验。
日常上下班通勤,完全可以用电,每公里的花费可能就一毛钱不到,比坐公交车还便宜;而需要跑长途的时候,它又能用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同时,电动机的加入还带来了更安静、更平顺、加速更快的驾驶感受。
当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一台更省钱、更好开、更智能、配置也更高的车时,速派那套传统的燃油车优势,比如所谓的“德系底盘质感”,就显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消费者的观念已经变了,大家不再盲目迷信合资品牌的光环,而是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和性价比。
最后,也是速派自身的问题,那就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慢,缺乏创新。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它依然在用着那套已经略显老旧的平台和动力系统,在设计上也没有做出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改变。
它就像一个固守着传统招式的老派武者,在周围人人都用上了新式武器的时代里,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所以,速派今天的大幅降价,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救行为,是它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下去而做出的最后挣扎。
它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一个由中国品牌主导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