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汽车行业发生了多起新车泄密事件,涉及领克、小米、小鹏等品牌,而领克在近半年更是被泄密两次。
不少人质疑:汽车新品泄密,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
一、领克10 EM-P官图提前泄露事件
2025年7月4日,领克10 EM-P原定于当晚19点正式发布的宣传素材,包括棚拍图、内饰细节及技术参数等被提前泄露。
7月7日,天下秀广告有限公司向领克发布致歉声明,称泄露原因是其平台系统故障。天下秀表示已成立专项技术小组彻查漏洞并修复,还会配合领克降低负面影响。
领克汽车销售副总经理穆军称,根据保密协议条款,双方已就事件处理结果达成一致,并倡导各方遵守契约精神。
二、领克900车型提前泄密事件
2025年1月3日,“萝卜报告”员工在与领克签署保密协议,约定的保密协议解除时间(当日20:30)之前12个小时,突然在平台上发布大量关于领克900内容。领克方面对此反应强烈,向“萝卜报告”发出律师函,要求其按照保密协议条款,一次性支付高达500万元赔偿金。
博主“陈震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做出了回应,表达歉意,并称泄密员工已经“自动离职”。1月20日,陈震公开了转账记录,确认已支付赔偿金。
三、小米YU7试驾视频提前发布事件
2025年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发布会于晚间7点举行,然而汽车博主“-_-二师兄”因疏忽,将“小米YU7动态试驾”内容在B站平台“二师兄官方”账号的发布时间提前至上午10点,早于保密协议约定时间。发现后该博主虽于10:27分删除视频,但视频已被大量网友下载并二次传播。
随后,该博主向小米汽车发布道歉信,称将视频错误设置在6月26日上午10:00定时发布,10:27发现后第一时间进行删除,愿意按《保密承诺函》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接受现金处罚。
四、小鹏汽车G7泄密事件
2025年6月,小鹏汽车法务部门发布声明,揭示公司内部新车型拍摄活动遭遇严重泄密事件。一家受邀参与拍摄的汽车自媒体,在活动结束后违背《项目保密协议》,擅自泄露拍摄内容。即将于6月11日晚发布的新车型G7,其外观设计和价格等敏感信息在网络流传,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泄密方式花样百出
新能源车企为啥新品泄密那么多?
先看看几个泄密事件的原因。陈震是员工操作失误,二师兄也是操作失误,都是设置错了发布时间。
而天下秀解释称是系统故障,并非主动泄露。
前三个案例的共同点都是主观上不想泄密,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意导致泄露。
而小鹏的例子中,从小鹏的口吻来看是某自媒体擅自泄密,听起来是主动行为。
车企发布新品是一套精密的营销组合拳。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泄密,大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打乱营销传播节奏,减少期待感,破坏市场情绪,甚至可能让前期投入的营销资源打折扣。
而如果核心技术参数或价格策略的泄露,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让竞品提前调整产品规划或定价,压缩新品的市场窗口期。
更严重的是,若泄露信息包含未成熟的技术细节,可能被竞品曲解攻击,或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稳定性的质疑。
总体来说,泄密对车企来说是负面的影响。泄密还会进一步加强车企对合作方的保密要求,审核更加严格,所以不少车企都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并设置高额的违约赔偿,泄密者不仅被车企厌恶,也会得罪同行。
那既然泄密影响之大,为何泄密事件却在近期频繁发生,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不同于传统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产品更新很快,这是泄密的一大背景。
以前燃油车一个车型可能延续很多年,而新能源汽车一年都可能发布多款新车,更新频繁,这客观上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毕竟基数大了,参与的人也多了。
说到底,汽车新品泄露是正折射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反映了汽车行业传播逻辑的变迁。
大部分泄密事件都是与自媒体有关,现在自媒体已经成为车企营销的重要阵地。
而自媒体天生是追求流量的,并且相比成熟的广告公司、传统媒体来说,在管理上也比较宽松。这在主观或客观上都增加了泄密的可能。
现在的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不排除一些博主为了抢个首发,不惜违反保密协议, “先发布再道歉”靠这种方式增加曝光和知名度。这种 “流量优先于契约” 的心态,是泄密频发的重要推手。
还有人猜测可能有车企主动泄密,以实现“被动预热”。
毕竟现在车企已经卷到不行,靠正常营销模式很难出圈,这时候“泄密”的奇招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在发布会当天或头一天泄密,对新品宣传是有好处的,起到了预热作用、吸引了注意力,起到一种“事件营销”的效果。
但这种方式风险极高,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火烧身。我们可以注意到,最近的泄密事件基本上都没有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增加了外界的讨论度。而且泄密的内容一般都是外观等内容,对产品的负面影响较小,也不怎么影响宣发节奏。
所以不少人质疑,汽车新品泄密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也不排除竞品车企“定向泄密”这种可能。竞品通过提前发布对手新品信息,以干扰竞品的节奏。
汽车新品泄露,是行业从 “传统封闭” 走向 “开放传播” 过程中的必经矛盾:一方面,市场需要信息流通来激活消费热情;另一方面,过度无序的泄露会损害行业根基。
最终的解决方向,不是 “零泄露”,而是建立 “可控的曝光节奏”。 车企更精准地管理信息释放,合作方更严格地遵守规则,媒体更理性地看待流量。唯有如此,才能让 “新品发布” 既保持新鲜感,又不失行业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