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

曾经象征着科技与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如今却成了贴着“别碰我,修车没件”标语的城市摆设。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4S店早就关门歇业,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车企的质保承诺成了空头支票。”威马车主姚先生面对自己那辆浑身是病、续航里程从520公里掉到只有200公里的爱车,显得无奈又无助。

他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威马、哪吒等一批造车新势力接连退场,数以百万计的车主陷入了“售后泥潭”。他们手中的车成了“绝版车”,不仅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甚至车险也难以购买。

01 行业洗牌,487家车企仅剩40余家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浪淘沙”远比想象中激烈。根据公开信息,2018年我国有超过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到2023年年底仅剩40多家能正常运行

这意味着超过400家车企在五年内消失,平均每年有近3家车企“暴雷”。

市场经济就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出局。然而,企业可以淘汰,消费者权益却不能随之“归零”。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明确指出,车企倒闭退市后,车辆售后无保障已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

02 车主困境,从质保失效到车险难买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对于“烂尾车”车主来说,困境是全方位的。

姚先生的威马新能源车“浑身是病”、续航里程大幅衰减,却求助无门-1。更让车主们忧心的是,连购买车险也成了难题

来自台州的哪吒车主王女士咨询了3家保险公司,她的车能保交强险,但对于车损险等商业险是否能保,保险公司没有正面答复。

“有一家保险公司表示,可以在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的情况下考虑承保,毕竟配件难找,理赔时可能引发争议。”

03 维修困局,技术壁垒与配件短缺并存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世界汽车工业历经百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兴起也有10多年,但修一辆“烂尾”新能源车却异常困难。

车企的技术“壁垒”,压缩了第三方维修的空间。宁波一家新能源汽车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振中解释,新能源车企常通过加密技术、数据权限限制及质保条款,将维修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没有车企授权,第三方维保机构难以接入诊断设备精准找到故障原因。

配件供应同样是一大难题。“新能源汽车的个性化水平较高,专用零部件多,更新迭代又快,平替零件很少。”路桥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林荣辉表示。

目前市场上用于维修“烂尾”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主要来自库存车、旧车的拆件,但这些有限的零部件终将难以为继。

04 人才缺口,专业维修技工不足10万人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巨大的人才缺口让维修雪上加霜。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工门槛较高,属于 “电子工程师+电工”的复合工种

不断迭代的技术要求维修技工不断自我升级。然而,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但具备维修资质的企业不到2万家,专业维修技工不足10万人

不敢修、不能修、不会修,成为压在“烂尾”新能源车车主身上的三座大山。

05 破解之道,多方合力筑起售后防线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要破解“烂尾车”困局,不能只靠消费者“自求多福”,需要多方协同筑牢“售后防线”。

从监管层面,行政部门需主动前置“预警雷达”,加强对车企实际运营状况的动态监测。

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车企退市的“售后保障基金”,要求车企在售车时按比例缴纳专项资金,一旦退市,便由基金接管售后。

打破维修垄断同样至关重要。李振中建议,政府应当推动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发展,打造开放、高效、创新的汽车后市场生态。

司法层面的“兜底”同样不可或缺。法院在审理车企破产清算案件时,不能只聚焦于债权债务的清算,更应将消费者的售后权益纳入审理范畴。

新能源“烂尾车”困局:百万车主售后无门,车辆险成“摆设”-有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要追求“速度”,更要守住“温度”。当消费者花费十余万元购买的爱车,因企业倒闭而沦为“城市摆设”,这不仅是车主的损失,更是整个行业的警示。

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让法规不“悬空”、监管不“缺位”、企业不“甩责”,才能真正化解百万车主的售后之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