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动力换“靠山”:七十七年老厂背靠长安,真的能逆袭吗?
在中国汽车圈,东安动力不是最耀眼的“流量明星”,但它的影响力却像一颗深埋地底的“钉子户”——扎在行业里七十多年,始终死不悔改地做着“动力”这门古老又高深的生意。最近,这家“老字号”终于迎来了股权结构的大洗牌:兵器装备集团“拆分”,东安动力变成中国长安汽车的控股孙子,一跃成为“长安系”嫡系动力提供商。于是老问题又被翻了出来:77岁东安动力,是要就势上天,还是换个大腿继续苟延残喘?
一、身世考:从军工血脉到发动机专才
东安动力1948年出生,比改革开放早蹦跶了三十年。前半辈子做航空轻型动力,后来改掉了“部队番号”,下海成了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的专业厂子。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最早一波“动力自主创新”先锋——当初还真有两下子,市场喝彩声一片。
现在,东安动力拿得出手的是“发动机+变速器”双业务:发动机从1.5L到2.5L、覆盖自然吸气、增压直喷、新能源增程,变速器涵盖手动、AT、DHT混动,面儿上很广,主抓长安、福田、东风等主机厂,甚至还出口海外,算是有点“世界眼光”。
二、业绩解剖:低开高走,马拉松态势
但这家77岁高龄的老工厂几年间可真没省心。2023年,发动机销量不行、价格掉头,净利润最低跌到区区500万元,直接亏到扣非。但2025年又蹦了一下,AT变速器爆单,总利润冲到接近千万,扭亏为盈。市场拓展也来劲半年立项60个新项目、生命周期销量计划突破300万台。别看岁数大,跑市场还挺能折腾。
三、核心优势:技术有传承,绑定有靠山
论真实力,东安动力的“底子”不差——增程动力技术吃的早,上桌子比别人快。10多年前就撸起袖子干活,如今一口气攒下127项专利,热效率做到45%,在行业里也算小有名气,已经配套新能源主流车型。科技向上还不够,合作也得向外——人家已经跨界搞到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去了,为陆空两用交通工具做增程。
供应链优势更不用说,背靠长安这棵正在疯长的“大树”,东安动力基本吃住长安主车型核心动力,去年赚了9.8亿元相关收入。一边产品深度绑定,另一边参与同步研发,举手投足都是“官配”待遇,协同优势不言而喻。
在开发市场的套路上,东安动力走的是“人盯人+定制化”:对每个大客户立一套专项方案,重大潜在项目匹配率能做到80%。上半年特品市场项目直接涨了2.5倍,低空经济逐步铺开,拿下近20个航空、工程机械类客户,不再只死磕主机厂,市场弹性比头几年高多了。
四、夹缝生存:有大佬压顶,小弟捅刀
当然,行业腥风血雨才刚刚开始。比亚迪、吉利这些猛人早已把新能源动力“内卷”成地狱模式:DM-i混动、雷神系统销量爆棚,研发、制造一体化优势,摁着东安动力摩擦。跟华为合作的“高端玩家”尚且如履薄冰,何况老牌动力厂?
别忘了,还有五菱柳机、绵阳新晨这些“价格屠夫”围猎。人家摊子虽小,主攻中低端商用车市场,“薄利多销”就问你怕不怕?东安动力靠高端产品和AT变速器还站得住,但价格压力是天生的。
五、纵横捭阖:守好供应链,少点抱大腿
想稳扎稳打,关键是上下游不出岔子。上游原材料成本一波三折,东安动力只好和宝钢这等大厂签长期供应协议,外加自己囤点货、玩动态库存。下游,不甘心全靠长安,去年关联交易收入比例虽高,但也加紧开发新客户,半年时间新签16家优质买家,出海东南亚、欧洲,打造多点支撑的局面。
六、展望未来:“双百”计划和新东家加持
下半年,东安动力瞄准持续好转的业绩:新产品研发加快,M15NTE、甲醇增压机、低空飞行转子动力一溜烟“推新”,抢占新能源和商用车、飞行器的市场红利。更夸张的是,人家还立下了2027年“整机一百万台、百亿营收”的“双百目标”——野心不小。
而这场兵装集团分立、长安系经营权重组,则给东安动力添了底气:技术协同、“资源带货”理所当然,产品直接接入长安新能源新车型。至于这场国企架构层层重叠、动力技术飞速进化的大戏里,东安动力能不能靠七十多年的底蕴和新靠山的加持逆袭?或许,我们还得多给它点时间。
结尾——
俗话说:“老树新花,根深叶茂”。对77岁的东安动力来说,时代的车轮轰隆作响,翻篇还是翻盘,考验的绝不只是生产线上的马力——更是所有国有动力人的创新勇气与市场反思。聪明勇敢如东安动力,是否真能抓住新能源浪潮下的逆袭风口,多少令人期待。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