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高铁真快,但还得停站,真是让人烦死了
你说这高铁,真的不得不佩服咱们国家的速度,速度快得像飞一样,出门一坐
不过,虽然速度飞快,可但凡列车到站,还是得停一会儿,等待乘客上下
你想,从北京到上海,平时也得花上个五六个小时,虽然比以前蒸汽机车快了不少
这阵子,咱们国家在琢磨一种新家伙,叫“不停站高铁”,车速不降,乘客还能上下车,你说这玩意儿
要真搞成了,那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估计能缩短到4个小时上下
咱们是真的需要这么一趟不停站的高铁吗
为什么非得搞个不停站的高铁
难题多得很呢 这事儿,咱们拿最熟悉的京沪高铁来说说,这条线路沿途经过17个主要城市
你想想,每次列车到站,车速都得从350公里一小时,慢慢减到零,等乘客都下完了再重新加速
光这个减速、停靠、再加速的流程,平均每站得耗掉8到12分钟,算下来,一整趟下来
光在站里“浪费”的时间就超过两个小时了
你说这还不算,频繁启停还蛮费电,从静止到高速,像咱们家那台老空调一样,耗电蛮大
一次启动就蛮于一户人家一整天的用电量
这么频繁地折腾,不仅浪费时间
再说说站点的情形,北京南站有16个站台,上海虹桥站也差不多,列车每次停靠都得占用站台好几分钟,这在春运时期,根本像打仗一样,站台调度紧得跟抢票似的
你想象过没有,要是能不用每次都停下来,直接高速“漂移”到站
其实,这个想法也不算啥新鲜事,简单点说,就是把高铁拆成两部分:一个是“主体列车”
当列车快到站的时候,载着乘客的“接驳舱”会从主车上分离出来,自己逐渐减速
这会儿,站台事先准备好的另一个“接驳舱”会飞速追上来
然后精准对接到主列车上
你说这技术难度是不是挺大,两个高速运动的家伙要在几秒钟内对接到一块
难得比太空中的航天器对接还难
既然,在地面上,风啊震动啊轨道不平
这还不算,接驳舱还得有自己独立的动力系统,要能自主行驶,还得在几分钟内从零跑到350公里一小时,这也就是
每个接驳舱都得装上一套完整的“高速列车引擎”
另外,控制系统也是个大难题
整个对接过程得由电脑精确操控,不能出现一丝差错
风速、轨道情形、列车的载重情形,都得实时监测,变量多得让人头大
幸亏咱们中科院和中车集团的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里做成了比例模型,成功试验了1:10的小样子,但说到底,这技术的难关还不少,要是真用到实际里
二、未来看似美好,但也有不少坑要填
要是这个不停站高铁磨叽到最后真实现了
按现有的测算,用这种技术后,京沪高铁的全程时间可以压缩到3.5小时以内
比起这阵子少了至少两个小时
说到商务人士来说,这意味着早上赶个会,下午还能回家吃个晚饭
再说节能,保持高速匀速行驶,比频繁启停要省电得多
估计可以节省个三成的电力
这样一算,咱们国家每年少用几十万吨煤
环保效果也顺带提升不少
站台借助率也能大大提高
既然列车不用每次都跑进站,只需让“接驳舱”在站台停靠
整个站台的使用效率就能飙升
这说到北京、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根本是救命稻草
但话说回来,技术难题也不少
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成本
每列高铁都得多配几个“接驳舱”,那价格直接翻好几倍,成本一高
另外轨道系统也要大改造,得装上专门的对接设备,光这个基础设施的投资
你想,要把全国的高铁网都升级成这种不停站的系统
光投资就得跑到五万亿上下
安全这方面也得掂量清楚
两个高速运动的家伙对接,一点点失误都可能酿成大祸,万一在空中出现故障
这事儿得上升到天平两端掂量,要是出了点差错
还有个大麻烦,就是乘客的心理压力
你想想,几百公里的时速下,车厢换来换去
毕竟,咱们平时坐高铁还都是挺放心的,这样高速“飞跃”
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实验室里打基础
距离商业化还得走好远好远
日本那边也在研究类似的技术,他们的方案是让部分车厢在站点自动分离
说实话,这条路走起来真是不简单,未来究竟能走多远
还得看咱们自己怎么攻坚克难
看咱们的雄心 虽然障碍不少,但说实话,这种不停站高铁
代表着未来交通的一个方向
未来,这可能会引出全新的交通模式,比如“空中高速列车”或“智能高速轨道”
表现出来了咱们国家在交通技术上的雄心壮志
想想看,几十年前,还靠蒸汽机车拉车
这阵子已经建起了世上最大、最先进的高铁网络
这一路走来,真是蛮不容易的
未来,咱们还会不会出现更厉害的交通神器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咱们的野心和创新精神,绝对是巴适巴适的
未来出行的想象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甭管咋说,“不停站高铁”这个想法,虽然还在路上
但它表现出来了咱们不断突破的决心
未来的交通,或许真能像科幻片里那样,飞一般的速度,穿梭在城市之间
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
是不是觉得,这一切都蛮令人盼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