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不是号称结构简单吗? 怎么突然之间,保时捷、奥迪、奔驰这些老牌车企,全都给自家的电动车装上了变速箱?
离谱的是,奔驰新出的纯电CLA,把带2挡变速箱的电车价格打到了30万以内。 这玩意儿以前可是百万级豪车的专属,现在眼看就要变成标配,难道合资品牌憋了大招,真要靠这个“老古董”技术翻盘了?
曾几何时,合资车在市场上风光无限,雅阁、凯美瑞这些名字几乎是家用车的代名词。
但电动化浪潮一来,局面变了。
2025年上半年,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跌破了40%,很多经典车型哪怕降价也拉不回销量。 消费者一窝蜂涌向国产电车,看中的就是大屏幕、智能驾驶和那种“一脚电门就冲出去”的爽快感。
合资品牌当然不甘心。
降价这条路走不通,他们就扭头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机械制造。 变速箱,这个在燃油车时代被玩出花的技术,成了他们眼中的突破口。 别人在卷软件、卷生态,他们偏偏选择在硬件上较劲。
给电车装变速箱,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
毕竟电机一上来就能输出最大扭矩,转速范围又宽,传统减速器完全够用。 但合资品牌的想法很直接:电机强是强,但也不是没有短板。
尤其是在高速上,电机转速拉高之后,一种叫“铁损”的消耗会大幅增加,导致电量哗哗地掉。 日常城里开可能百公里14度电,一上高速就能飙到20度电。
这时候,变速箱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它就像一个物理外挂,在高速巡航时帮你升个挡,让电机用更低的转速维持车速。 官方数据说,这么一搞,高速电耗能降低5%到10%。 新出的纯电CLA就靠着这套系统,宣传自己能在120公里的时速下跑出572公里的续航。
对性能车来说,变速箱的用处更直观。
保时捷Taycan Turbo GT用上2挡变速箱,双电机总功率760千瓦,起步时用低挡位放大扭矩,零百加速更猛;跑到高速再升挡,把极速往上推。 早期FE电动方程式里,甚至有车队试验过5挡变速箱,就是为了在赛道长直道上拉高尾速。
但国产厂商对这条路子不太感冒。
你看国内性能电车的代表,比如小米SU7 Ultra,电机转速干到27200转;仰望U9更夸张,四个电机加起来功率2200千瓦。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我的电机功率足够大、转速足够高,干嘛还要额外加个变速箱? 又重又贵,还增加故障点。
成本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给电车加一套2挡变速箱,整车成本大概要涨3000块钱。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一个月可能都跑不了一次高速,甚至上了高速也只开80码,这钱花得就有点冤。 之前吉利一些插混车尝试过多挡结构,后来也慢慢转回单挡或增程路线,就是因为用户场景撑不起来。
需求差异背后,是真实的用车环境在驱动。
德国有不限速高速公路,美国地广人稀经常跑长途,电车如果极速卡在140公里/小时,确实不够用。
但在中国,大部分车主每天就是上下班通勤,周末偶尔郊游,高速性能并非刚需。 调研显示,欧洲超过一半用户愿意为多挡位买单,国内这个比例只有23%。
技术实现上,电车变速箱虽然比燃油车的8AT简单,但做到稳定可靠也不容易。
保时捷Taycan用的赛用级犬牙齿轮能扛住610牛·米的扭矩,国内目前普遍还在300到400牛·米水平。 除了昊铂SSR这种少数派,国产性能电车更愿意把精力花在提升三电系统上,比如普及800V平台,甚至往1000V高压走。
眼下,合资品牌押注变速箱,更像是一场精准的侧翼战。
他们避开国产车最强势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机械技术打造差异化。 大众投资小鹏、奥迪牵手华为、丰田用上比亚迪电池,这些动作也说明,光靠变速箱单打独斗不够,本土化合作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