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一篇报道很有意思,文章标题称:为什么在中国,电动汽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在中国,电动汽车早已不是高端玩具,而是生活刚需。2024 年,中国近一半的新车销售都是纯电动车或插混车型 —— 这个数字背后,是长达二十年的战略布局、数千亿的资金投入,以及从车企到普通消费者的全民参与。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4 年调研
广州某网约车司机的话很实在:"开电动车因为穷。" 他算过账:"充电比加油省 70%,保养费每年少花 3000 块,还能为环保出份力。" 这种务实选择背后,是政府从 2001 年就埋下的伏笔,将电动车列为国家战略,随后 2009-2023 年间,超 2310 亿美元补贴资金涌入新能源领域。
新能源车政策包括:免购置税、不限行牌照(如上海绿牌直接发放)、充电电价优惠(低谷时段 0.3 元 / 度)。对生产电动车的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单车型最高补贴达 6 万元。2024 年全国充电桩数量超 800 万个,换电站 3000 座(如蔚来三分钟换电)。
如今,比亚迪成为全球销量冠军,宁德时代占据全球动力电池35%份额。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欧盟、美国纷纷加征关税,但专家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中国拥有全球 70% 的电池产能、90% 的稀土加工能力,供应链韧性难以复制。2024 年中国电动车销量超 600 万辆,规模效应让成本持续下降(每增加 100 万辆,单车成本降 8%)。比亚迪匈牙利工厂、蔚来德国换电站,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当中国用“基建+技术+价格”组合拳让电动汽车成为必需品时,欧洲还在争论“要不要救燃油车”。正如德国汽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所言:“中国不是在卖车,而是在输出移动能源生态。拒绝它,就像19世纪拒绝铁路。”
中国电动车的胜利不是补贴的奇迹,而是系统性效率的胜利。当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更便宜、更可靠的出行方式时,任何贸易壁垒都显得苍白。正如一位深圳车主所说:“以前买车看车标,现在看电耗。时代变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BloombergNEF、IEA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