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养出“僵尸桩”!企业走人,车主充电难!

充电桩管理难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导航上显示充电桩是空的,结果你跑到那儿一看,不是坏了就是被燃油车占了,甚至还有充电桩藏在菜地里,那时候你的电快没了吧?是不是瞬间就慌了?

其实,这种“有桩不能用”的情况,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不同地区,情况差别还挺大的。比如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区域因为管理比较严格,充电桩的可用率大概能到85%。但到了三四线城市或者乡镇,监管不到位,很多充电桩根本没人管,可用率连50%都不到。

另外,技术更新也带来了一些麻烦。2018年到2020年间装的那些60kW直流快充桩,现在有不少已经跟不上现在的电动车需求了。据统计,超过35%的这类充电桩因为技术落后被闲置了。这些设备既不能满足现在主流车型的充电速度,又因为改造起来太麻烦、成本太高,干脆就被搁置了,拆掉舍不得,用又用不了。

再加上管理上的漏洞,问题就更严重了。比如有些小区的充电桩被油车占着,物业和运营商之间责任不清,导致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北京通州区有个小区,车主专门为了省钱跑过去充电,结果发现快充桩都被油车占了,根本没法用。

所以说,充电桩的问题,不只是技术或数量的问题,更是管理和维护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理顺了,新能源车才能真正方便、安心地使用。

补贴养出“僵尸桩”!企业走人,车主充电难!-有驾

补贴政策失当

“僵尸桩”之所以越来越多,其实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说政策、市场、技术这些方面都出了问题。其中一点就是政府的补贴方向有问题。2020年到2023年这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是按照充电桩的数量来给补贴的,这就让一些企业觉得,只要多建桩就能拿到钱。结果呢,他们就只顾着抢着建桩,根本不重视后续的运营维护。有的企业甚至就是为了骗补贴,装完之后就把运维的人裁掉,结果没过多久,这些充电桩就彻底用不了了,成了“僵尸桩”。

补贴养出“僵尸桩”!企业走人,车主充电难!-有驾

市场机制与技术标准问题

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导致“僵尸桩”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年充电服务行业发展得挺快,但有点野蛮生长的味道。到了2024年,像博世这样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了,留下一堆没人管的充电桩,成了“僵尸桩”。剩下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纷纷减少运维投入,把每个充电桩每天的维护费用压得很低,结果就是故障越来越多。

另外,技术标准也跟不上。虽然国家已经统一了充电接口的标准,但通信协议和支付系统还是不一样,这就导致不同平台之间运维效率下降了30%。第三方运维公司还得为不同品牌的设备配备专门的工具和人员,增加了不少麻烦。

要解决“僵尸桩”这个问题,不能只靠一个方面,得从政策、管理、商业模式等多个角度一起下手。

在政策上,可以参考深圳的做法,搞个“度电补贴”,也就是对真正提供充电服务的运营商,按每度电给补贴,同时设定最低在线率的要求。深圳试了一年,充电桩的利用率就从31%提升到了49%。

在管理上,可以学上海的经验,强制要求公共充电桩接入市级监管平台,实时上传数据。如果某个设备离线超过48小时,系统自动预警,还能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对那些多次违规的企业进行市场限制。这套机制运行半年后,投诉量明显减少了。

补贴养出“僵尸桩”!企业走人,车主充电难!-有驾

多元化商业模式创新

在商业模式上,可以尝试走多元化路线,比如像蔚来那样,把“充电”和“休闲”结合起来。他们在充电站里设置了休息室、咖啡厅之类的设施,让车主在等车充电的时候能歇一歇、喝杯咖啡,这样一来,用户在站点待的时间就变长了,单个站点的日均收入也跟着提高了,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个不错的可持续发展新方向。

补贴养出“僵尸桩”!企业走人,车主充电难!-有驾

新能源产业转型挑战

“僵尸桩”现象,其实就是新能源行业从快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只是为了让充电桩用得更高效,更是为了整个产业能走得更稳、更远。只有政府、企业、用户三方一起努力,建立起一个“建得起来、用得上、管得住”的充电服务系统,才能真正让电动车车主享受到应有的便利和权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