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谈论比亚迪,语气里是藏不住的自豪。它就像那个班里闷头学习、突然逆袭考了第一的同学,把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合资品牌打得措手不及。当比亚迪手握电池技术、掌控着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昂首挺胸地喊出要走高端路线时,几乎所有人都信了。那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家孩子终于出人头地,准备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一番。从汉系列突破二十万天花板开始,那股势不可挡的劲头,确实让人热血沸沸。接着,腾势、仰望、方程豹,一套组合拳打出来,阵仗拉得满满当当。仰望U8原地掉头、水上漂浮的视频刷爆全网,那一刻,你是不是也觉得,中国汽车的“劳斯莱斯时刻”似乎真的要来了?那是一种全民的期待,一种“我们终于也有了”的扬眉吐气。
可市场的风,说变就变,比翻书还快。当初那场盛大的高端梦,怎么就突然有了摇摇欲坠的感觉?我们先看成绩单,这是最不会骗人的东西。被寄予厚望的汉系列,月销量卡在了一万出头的门槛上,不上不下,透着一股英雄迟暮的疲软。再看腾势,除了那台几乎撑起整个品牌销量的MPV“奶爸神车”D9,其他车型N7、N8的声量小得可怜。这种严重偏科的局面,健康吗?显然不。而那个号称“专业、个性化”的方程豹,本该是硬汉的象征,结果没多久就传出“降价换量”的消息,被人戏谑为“乞讨式求生”。这一系列操作,瞬间让那个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尴尬的阴影。他估计也没想到,高端的调子刚起,就有人开始逼着他唱“甩卖歌”。
屋漏偏逢连夜雨,高端市场没能一炮打响,自己的基本盘,那个曾经让它引以为傲的大本营,也开始烽烟四起。吉利、奇瑞这些老对手,仿佛一夜之间都开了窍,新车一辆接一辆,设计、配置、价格,刀刀都往比亚迪的要害上招呼。这场面,简直就是巷战,刺刀见红,打得不可开交。而比亚迪自己呢?一边要应对国内的围剿,一边又在海外市场大举扩产。摊子铺得太大,问题就来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内的交付周期,不少准车主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等待时间过长,耐心正在被一点点消耗。更致命的一击,来自那个本该是加分项的“智能化”。就在这几天,关于比亚迪智驾系统的批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网上到处都是用户吐槽视频,直指其体验糟糕、反应迟钝、与宣传严重不符。这一下,连很多铁杆老粉都感觉心凉了,那种“被背叛”的感觉,比任何对手的攻击都更伤人。
于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那些原本攥着钞票,眼神瞄准比亚迪高端车型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悄悄地转移了目光。他们的手机屏幕上,刷屏的不再是汉EV的龙颜设计,而是小米SU7那场堪比科技春晚的发布会。雷军用一套“人车家全生态”的逻辑,精准地击中了年轻人的心巴。他们讨论着SU7的配色,争论着它的智能座舱,仿佛那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全新的潮流数码单品。另一边,极氪001凭借着出色的猎装造型和实打实的操控性能,也俘获了一大批追求驾驶乐趣的用户。当场上的空气都变了。消费者突然发现,原来“高端”并非只有堆料和内饰包裹那么简单。他们想要的是更聪明的车机交互,是更可靠的智能驾驶,是一种品牌背后所代表的,真正与自己同频的科技理念和生活方式。知乎上有个匿名用户说得好:“当别的品牌在谈论AI大模型如何赋能驾驶时,你还在跟我强调你的电池有多安全,不是说安全不重要,而是大家已经默认这是及格线,而你却还在把它当成满分答案。”这句话,或许就是对当前局面的最好注解。比亚迪的高端之路,原本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可现在,路上却布满了问号和荆棘。那个曾经被大家看好的少年,现在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前方的路,该怎么走?在如今这个信息透明、变化飞速的时代,那个“降价换量”的老套路,年轻人真的还买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