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欧洲的很多城市,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起初可能只是不经意的一瞥,但渐渐地,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
就比如前段时间,有位荷兰网友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一个停车场里,出于好奇数了一下周围汽车的品牌,结果让他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停在那里的二十辆车里,竟然有六辆是中国品牌。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偏远的郊区,而是欧洲顶级都市的核心地带。
这个小小的观察,其实就像一个窗口,折射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现实。
当美国和欧盟还在讨论如何通过加征关税来限制中国汽车的时候,他们可能完全没有预料到,市场的反应会是这样。
非但没有挡住,反而像是给这股来自东方的汽车潮流加了一把火,让它在欧洲大陆烧得更旺了。
走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街头,这种变化感受会更加直观。
在西班牙,曾经带有浓厚英伦血统、如今由上汽集团运营的名爵(MG)汽车,已经多到快要成为当地的“街车”了,其销量甚至在某些月份超过了许多传统汽车巨头。
在以汽车工业为傲的德国,公路上行驶的比亚迪电动大巴也越来越多,这些安静、环保的大家伙在慕尼黑、柏林等城市穿梭,让德国本土的商用车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在德国生活的朋友也说,现在去大型购物中心的停车场,会发现比亚迪的元PLUS、海豚、海豹这些车型随处可见,各种鲜艳的颜色点缀在以黑白灰为主的德系车流中,显得格外醒目。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就超过了三百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出口量更是突破了一百万辆,增幅相当可观。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整体汽车市场销量有所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稳步提升,平均每卖出二十台新车,就有一台来自中国。
很多人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这不就是因为便宜吗?
靠低价抢市场,这是过去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固有印象。
确实,价格优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有荷兰车主就算过一笔详细的账,购买一台配置相当的中国品牌电动车,考虑到电费、税费和保养等因素,五年下来节省的费用,差不多可以再买一辆大众高尔夫了。
这样的经济吸引力,对于务实的欧洲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但如果把中国汽车在海外的成功,仅仅归结于价格,那就有些片面了,甚至可以说是大大低估了如今中国汽车工业的真实水平。
实际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悄然转变为技术上的领先和产品力的全面超越。
这已经不是一个靠“堆配置”就能打动消费者的时代了,欧洲消费者见过的世面多,对汽车的理解也很深刻。
中国车企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本事。
比如岚图汽车推出的岚图FREE,直接将过去只在顶级豪车上才能见到的空气悬架、用于高阶辅助驾驶的激光雷达,以及体验流畅的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系统整合在一起,而它的售价,可能还不到欧洲本土同级别豪华品牌车型的一半多。
这种产品力的越级打击,让很多欧洲老牌车企感到难以适从。
一位在奔驰工作多年的德国资深工程师,在带领团队详细拆解了比亚迪海豹这款车后,就曾公开坦言,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领域,他们判断自己至少落后中国同行两年时间。
这番话的分量,不言而喻。
更让欧洲用户感到新奇的是智能化的体验。
欧洲车企花了十几年时间研发的车机系统,在反应速度和功能性上,常常被用户诟病。
而华为的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其流畅度和智能化程度,被许多欧洲科技媒体评价为“仿佛来自未来”。
它的语音助手不仅能听懂标准德语、英语,甚至连一些地方口音都能准确识别,有德国博主测试后开玩笑说“它比我老婆都能get到我的点”。
在最关键的电池技术上,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不仅在续航里程上解决了用户的焦虑,更在安全性上树立了新的标杆。
德国权威汽车媒体在对海豹进行严苛的续航测试后,发现它的实际行驶里程甚至比官方公布的数据还要高出百分之八,这种“反向虚标”的诚实做法,赢得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的普遍好感。
面对一些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车企的应对方式也显得十分灵活和聪明。
它们不再是单纯地把整车运过去销售,而是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合作。
比如,奇瑞汽车选择与拥有标致、雪铁龙、Jeep等众多品牌的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进行合作,直接在欧洲本土建立生产线,这样一来,生产出的汽车就成了“欧洲制造”,巧妙地绕开了关税壁垒。
零跑汽车则更大胆,直接向Stellantis集团进行技术授权,利用对方成熟的销售网络来铺货,迅速打开了市场。
这种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输出和品牌合作的模式,是一种更高级的竞争策略。
在世界的另一端,南美洲的阿根廷,挂着绿色牌照的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当地司机们口口相传的是它充电快、跑得远、而且非常皮实耐用,运营成本极低。
最终,市场的风向标还是掌握在普通消费者手中。
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和口碑,是任何广告和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如今的巴黎车展,最热闹、最受关注的展台,往往被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品牌占据,围满了前来咨询和试驾的当地民众。
在欧洲的汽车论坛上,关于中国汽车的讨论风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几年前,人们还在质疑“中国车的质量可靠吗?”,而现在,热门话题变成了“在哪里可以试驾到岚图梦想家?”“小鹏的城市辅助驾驶在伦敦复杂路况下表现如何?”。
一位开了二十年奔驰S级的瑞士老车主,在试驾了蔚来ET7后,对其卓越的隔音效果赞不绝口,表示在高速行驶时车内依然非常安静,交谈毫不费力。
还有一位挪威的特斯拉车主,起初对中国品牌不屑一顾,但为了能让后排同时放下三个儿童安全座椅,他现在正到处研究如何购买一台空间巨大的中国品牌MPV。
事实证明,当一款产品在技术、品质、价格和体验上都做到足够优秀时,所谓的关税壁垒,就很难再阻挡消费者的选择了。
甚至有意大利媒体测算过,即使加上了额外征收的关税,中国电动车的最终售价依然比当地同级别的燃油车或电动车便宜不少。
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正驱动着越来越多的欧洲消费者用自己的钱包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