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便宜了,但人越来越不靠谱。1块钱一公里,司机没时间打扫车厢,也不愿多说一句您好。
说实话,我其实挺在意车内的清洁。去年,有次接个客户,本以为几块钱的差价不会影响体验。哪个料子,车里油腻得快要贴脸,座椅上还撒着没动过的零食包装。司机坐我旁边,见我皱眉,也没多话,反倒是那股这点点小事,不重要的态度让我心里很不舒服。
你说,便宜是真的便宜,但服务是不是也在变差?我觉得这里面,供需关系调整带来了个怪象。以前,出租车价高点,司机为了高收入会用点心打理车子,嘴上还会温声细语几句。价格降低,订单量多了、期限短了。这不,司机为了抢活,不会再花时间在形象上。就像你家门口的那家快递点,价格低但环境差,送快递员背了个沉重包裹,懒得多说一句辛苦了。
这也不是全盘否定。某些平台的算法越做越刚性。订单机器人不停推送,司机为了多跑点,每次只看里程和时间,临时只挑顺手的活。这样一来,能接到靠谱人的可能性,也就变小了。
我猜,很多司机也在抱怨这个事。毕竟大家都知道,有个良心司机不容易,差的不光是态度。你想想,一小时的成本,比如油耗25块、刹车片啥的,粗算下来,起码十几块钱的油钱,如果再加点车损,利润其实挺薄。像我朋友说过:开车几乎是帮牌赚钱,剩下的时间不是被拉去赶订单,就是在路上耗着,根本没时间停下来弄弄车。
刚才翻了下自己手机里的几张照片,都是几个月前的。那会儿,车里还有香味,门把手也不粘手。随便一按门锁,感觉像在打开个地下仓库。
我曾经试过和几个司机聊聊这个事情。有个中年师傅说:现在就看谁跑得多快,少打理,赚得多。我一阵懵:难道,车变成了零件拼凑的工具?还是说,人们变得更快餐式了?我部分理解,司机也是被药数据绑架了。尤其是,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司机们更愿意拼时间赚点钱,谁还会像以前一样,细心照料、耐心等客户。
这个世界真是变得快了。你不觉得吗?我常感觉,车内卫生差、服务冷漠,已经不是什么极端怪异的事。毕竟,想想车厂的研发流程,差不多也一样:功能多了,成本控得紧,用户体验怎么保证?很多时候,功能和质量的关系就像一个天平,一端追求多和快,另一端就是稳定和用心。这让我怀疑,没有哪个环节,没有牺牲可以达到两手抓。
但要我说,谁都不想永远在低价上打转,车内的环境、司机的态度都关乎出行体验。有人说,人就是图个便宜。对,但人养成的惯也能慢慢变。前几天随机遇到个老熟,刚才那个司机,换了一个平台,服务就好多了。我摇摇头,心想,这不是钱的事,态度还是人啊——但好像更复杂。
这让我突然想到:平台并不完全是善意的,它们也在设计这种服务差异。毕竟,价格战玩得太激烈,平台就得压缩司机的利润空间。一开始,他们信心满满,打价格战,吸引用户,但没想到,时间长了,用户惯了,司机也变懒了,没人穷折腾。
和出租车行业比,网约车的门槛低多了——打个比方,MRP(最小运行成本+利润)在30-40块,但现在很多司机能做到,平均单价也就不到15块。这差距,真是哎呀,实在太明显了。
你又会问,怎么能改善?我其实没个特别靠谱的答案,只能说,科技在帮用户可视化服务质量。有些平台会打分、评价、晒照片,这其实是在监管司机,让服务更有压力。这也可能变成像给学生打分一样,变成压力山大。我记得之前修车工人跟我抱怨:要我泡在车里看评价,我还不如坐在工厂流水线上呢。
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信任,不就是靠细节建立的吗?车内有没有灰尘,座椅是不是裂开了,司机的态度是暖还是冷?我相信,正是这些微小的体验,决定了感情。
讲到这,又想到,有次凌晨两点,平台派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最近存货都要抛售,我都不敢打包买,有点怕坑。我当时只笑了笑——你这是担心后续保值率吧?他点点头:这个我都没细想过,但感觉,车迟早要换代。嗯,实际上,我也在想,车是不是投机取巧的快车道越来越少了?怎么做才能搞得既快又稳点?
有时候,想想只要心眼别太差,服务态度不要总冷冰冰,车辆保持干净点,就已经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的拼价格。但问题是,谁能坚持?毕竟,现在大家都陷在经济周期和成本压榨里,谁还能把细节放在首位?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特别在意车里什么?我个人还是挺在意座椅的清洁程度。去年来公司同事的车,座椅灰尘厚得一块块,仿佛积了好几年的历史。我跟他开玩笑:你不觉得车里像个时间胶囊吗?他笑:省得打扫,省得烦。
这细节,说白了,也能反映出一个行业的心态。不管是供应链的成本控制还是司机的心态调整,最终,还是要给用车的人一点温度。但现在看,似乎这个温度越来越遥远。
问题不在技术级别多高,更多的是人的因素。车内的每个座位上,都有个小故事。我们这种体验控的人,总会对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特别敏感。呵,这不,又跑题了。
结尾其实很简单:未来出行还能变成什么样子?我猜,小细节和人情味还是会变得更珍贵一些。只是不知道,平台、司机、行业还能不能坚持心存善念到那天……
你觉得呢?还是说,那个微笑的司机会不会越来越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