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乘龙碰撞测试争议背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在哪?

#热点观察家#

近期,理想汽车发布会上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碰撞测试视频掀起轩然大波。视频中,理想i8在与乘龙卡车对撞后,自身A柱、B柱等无明显变形,9个安全气囊正常展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但乘龙卡车在碰撞中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和后货箱明显分离,驾驶室几乎倒在理想i8前车窗上,这一画面引发网友对乘龙卡车质量的质疑,也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理想与乘龙碰撞测试争议背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在哪?-有驾

理想汽车迅速回应,强调测试目的是验证和提升理想i8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评价,测试所用乘龙二手卡车仅为移动式壁障物,对乘龙品牌卷入舆情争议表示无心之举。中国汽研也声明,该测试仅验证理想i8安全性,是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安全性能评价 。即便如此,此次争议仍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究竟在哪?

从国家层面来看,一系列强制标准构筑起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基本防线。在电池安全上,要求碰撞后电池包30分钟内不得爆炸起火,电池在热失控前5分钟必须发出警报,防止电解液漏进车厢。电气安全方面,高压部件需达到IPXXB防护等级,碰撞后母线电压降到60V以下,残余电能低于0.2焦耳,杜绝触电风险。逃生通道设置上,碰撞后所有车门必须自动解锁,每排至少留一个外部可打开的门,前挡风用夹层玻璃、侧窗用钢化玻璃,避免人员在碰撞或翻滚时受到伤害 。

然而,仅有标准还不够,车企在实际生产和测试环节的执行力度同样关键。此次理想i8的碰撞测试虽是企业自主行为,但却反映出车企对安全性能的追求与展示方式。理想i8按照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 - NCAP 24版规程五星标准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 - IASI 23版规程G+G+G+A等级要求开发,涵盖“钻卡”“卡车夹击”等100多项企业测试工况,在测试中也确实展现出了不错的安全性能 。这说明车企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更严苛的测试来提升车辆安全性能。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在智能化、电动化快速发展的当下,电池技术不断革新,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日益普及,这些新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电池热失控、自动驾驶系统故障等问题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新能源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时,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必须将安全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

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碰撞测试争议,是一次行业内的风波,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安全底线的一次深度审视。它提醒着监管部门、车企和消费者,安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标准,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确保新能源汽车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让消费者放心地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出行变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