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越来越多的车主正上演着戏剧性的一幕:兴致勃勃走进特斯拉展厅,却转头开着比亚迪回家了。房地产经纪人谭先生坦言,试驾Model 3时只觉得“身体快贴到路面”,座椅硬得像板凳。不到十分钟,他取消了特斯拉订单,花17万新元(约95万人民币)提走比亚迪海豹——这笔钱在新加坡只够买辆丰田凯美瑞,若选宝马iX1则需多掏9万新元(约50万人民币)。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揭开了一场市场巨变:2025年上半年,这个被日系车统治30年的市场,销量冠军首次易主中国品牌。比亚迪以4667辆新车注册量登顶,把丰田、本田甩在身后,更达到特斯拉销量的3.3倍。
整个新加坡的公路正被中国电车“刷屏”——上半年23957辆新车上牌中,每5辆就有1辆贴着比亚迪LOGO。广汽埃安、小鹏等12个中国品牌挤进销售榜,连新手司机都感慨:“考驾照时,满大街跑的教练车已是东风纳米。”
更狠的是补贴政策。比亚迪针对新加坡天价“拥车证”(COE)提供专项补贴(10年期牌照费约50万人民币),还赠送三年充电八折卡。经销商直接撂话:“日系混动车加满油的钱,够中国电车充十次电。”
樟宜机场的停车场成为行业兴衰的观察窗。接送游客的丰田阿尔法商务车队伍里,渐渐混入腾势D9的身影;出租车公司大批采购比亚迪e6,司机们算着细账:“每天充电比加油省40新元(约220元人民币)。”
最失落的或许是日系品牌。2024年还占据35%市场份额的丰田,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暴跌28%,本田更跌出前五。当地汽车博主拍摄到惊人画面:某雷克萨斯4S店把新车摆进菜市场吆喝,立牌写着“首付3万新元开走混动旗舰”。
改变偏见往往只需要一次旅行。50岁的谭先生在杭州旅游时,发现网约车清一色用比亚迪,司机拍胸脯保证“30万公里没大修”。回新加坡后,他在比亚迪展厅摸着车门天鹅绒内衬感叹:“这哪像印象里的中国制造?”
当Winnie Koh的比亚迪Atto 3首次更新系统时,车载大屏突然弹出自定义节日祝福动画——这个超出说明书的功能彩蛋,让她在社交平台狂发九宫格照片:“特斯拉可不会给我准备生日惊喜!”
中国电车的安全感来自硬科技。房地产经纪人谭先生特别展示手机监控画面:暴雨中的比亚迪海豹自动升起车窗,触发系统短信警告:“检测到车辆异常进水风险”。
汽车销售秘密武器则是快充桩。比亚迪展台用“秒充挑战”拉客:工作人员现场演示1兆瓦超充,充电枪插入10秒钟,仪表盘续航增加34公里。带着父母看车的陈小姐当场下单深蓝SL03:“奶奶说充电比等咖啡还快,就它了!”
二手车商史蒂文在废旧车场划出新专区。这里停满2018款日产Leaf和早期进口的特斯拉Model S,电池衰减导致残值归零。“中国车商够精明,”他指着一排等待电池回收的比亚迪e6说,“他们承诺八年质保,直接把车主焦虑焊死在底盘上。”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当地奇特现象:67%的中国电车买家根本不用家用充电桩。“公共充电站像便利店密集,吃顿饭的时间够跑三天通勤。”这让充电焦虑的欧美品牌陷入被动——奔驰经销商曾推销“买EQ送家用桩安装”,客户却反问:“我公寓车位月租2000新元,充电桩位再加800,何必?”
经济学家沃尔特·塞西拉揭晓了更深层原因:“新加坡政府把电车补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以热销的比亚迪海豚为例,最高可省2万新元(约11万人民币)购置税,同时免缴7%年路税。
交通部充电桩地图显示,政府组屋区已普及800V快充站。新手司机Justin Tan选择东风纳米BOX的理由很直白:“停车场电梯口就是充电位,比找加油站少走300米。”
这场逆转背后,是中国车企把本土“基建狂魔”基因搬到了南洋。当欧美品牌还在纠结充电标准时,小鹏展厅的视频循环播放着广州机场204座超充桩的鸟瞰镜头,旁白强调:“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布局更紧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