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这个名字你大概率不会陌生,但“奇瑞敲钟港股”这个新闻出来,大多数人心里难免还是有点:“咦?奇瑞居然现在才上市?”这种微妙的疑惑滋味对吧。
搞了28年,打拼了整整一代人,最后才把汽车大哥们当年早早就走过的上市这条路硬生生啃下来了——合着这事儿里头,还真有点说不完的弯弯绕。
其实要不是去年开始各种造车新势力一顿风声鹤唳,新能源成了泼天的富贵,不少人都快把奇瑞“老一代自主品牌鼻祖”这件事淡忘了。
可回头细看,奇瑞的确有种不服气的硬气——它从自主研发打起,身为“国货之光”却是饱尝坎坷;爆款出过,栽跟头也没少摔,合着像极了那种坚韧型憨憨,别人扬名立万的时候它在刷新死亡难度。
奇瑞为啥等到现在?它走得慢是因为哪儿磕着了?背后的瓜可能不止你想的那么简单。
咱细扒一扒,这个“斗罢艰险”到底都斗了点啥,又究竟想往哪儿再出发。
当年混个饭吃都够呛,奇瑞的“草台班子”你知道吗?
话说回来,很多人都觉得奇瑞做车是理工男风格,憋着闷在那儿鼓捣技术,其实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挺像那种现实版的“创业神话”。
1997年,安徽芜湖,一个想搞大的二线城市,地方领导把目光瞄准了汽车产业,想搏个出圈。
可说实话,那个年代别说芜湖了,全国一半人恐怕都说不清发动车和变速箱到底怎么回事。
眼看手里没有牌,结果副市长詹夏来直接北上把尹同跃从一汽挖了来。
至于怎么搞来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连续三年不洗头也得给你挖来”的热情,大哥连番“激将法”,拎着民族情怀给画饼——“老尹啊,总给外国人打工没出息,你得干票大的!”
好嘛,尹同跃一咬牙带着老婆孩子下了南方,也不咋会吃辣,直接扎进了“八个技工,两根铁管,一条快退休的英国产老流水线,兜里还揣了50万块启动资金”的小场子。
饭都要自己做,连盒饭都舍不得点,这真是吃了小米看大米,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有这个画风,做出来车能跑就不错了。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帮人,两年憋出个发动机。
奇瑞的名,是尹同跃起的——特别、吉祥如意,听着吉利,其实造出来车也没啥用。
为啥?人家国家不让卖,没有资质,等于搞了个模型车厂。
眼瞅着活不下去,2001年学了个“曲线救国”办法:拿出20%的股权“无偿送”上汽,换来资质和渠道,“股权换命”,这波操作放到现在可算商业教科书级别。
从此奇瑞变身“上汽奇瑞”,刚刚登陆舞台,就来了个“风云”系列,紧接着那款小车QQ,更是让大街小巷一片彩色。
当年别的家还守着捷达、桑塔纳在自嗨,奇瑞直接外观一改,价格砍到三四万,变成了“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你别不信,那会儿QQ小车上路,警察叔叔都多看两眼:“这小东西哪里冒出来的?真带劲!”这压根儿不是“便宜没好货”,人家是“好玩还便宜”,特立独行。
当然了,黑色幽默总是姗姗来迟。
上市这事,奇瑞说是“被延误”,其实背后是内忧外患双重夹击。
上汽当年拿了20%股权没白拿,关键节点知道扯皮,上市分利润这事儿谈不拢,大家庭要吵架,资本也捂紧钱包。
第一次上市搁浅;股改继续,第二轮又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投资人冷静得不像亲妈,再加车均利润太低,奇瑞硬是晚上市大列队十几年。
期间还爆发股东矛盾,金融投资圈直接翻了个车,青岛五道口、立讯精密参了一脚,跟电视剧似的狗血剧情一环接一环。
多次IPO申请不是被叫停就是自己被曝出问题,奇瑞干脆背上了“上市困难户”标签。
看着这剧情,你说像不像职场打工人永远排在最靠后的晋升名单?人家比亚迪、吉利、长城都奔小康去了,奇瑞啥时候能混个正经“户口”都成了段子。
可段子归段子,真功夫还得看全球市场的硬碰硬。
这边上市遥遥无期,那边出口却早早卡位。
别的车企还在国内卷价格战,奇瑞已经抄了个“韩国现代打法”率先出海。
啥叫韩国现代打法?不用啃欧美的硬骨头,直奔那些没有完备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家落地扎根,什么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哪儿缺车去哪儿。
更骚的是,不光建厂,针对本地道路、气候还做微调。
中东沙漠多,车得密封好,南美山路陡,发动机要发力,适应性这一块儿堪称恐怖如斯。
这么一拉,奇瑞硬是在全球56个国家打下江山,成为“自主品牌出口王”。
咱再看电车这块。
奇瑞很早就做过“便宜又好开”的纯电动小蚂蚁、QQ3EV,可惜格局小了点,卖了一堆车,钱没挣多少,市场也没打出贵圈核心竞争力。
最后摆正姿态,和华为合作搞“智界”,这才在新能源车圈放了个大招。
虽然智界起初和自家星纪元“自相残杀”,一度让奇瑞陷入亲儿子和干儿子谁亲的问题,但最终大局已定,奇瑞压宝智界,全面抱紧了华为的大腿。
你看发布会现场,尹同跃和余承东相互捧场,活脱脱一出“汽车圈最佳男演员”小品,柿子还得捏软的捏——只要能翻身,策略变灵活了。
说到底,奇瑞自己的问题,总是慢半拍、瞻前顾后,什么都想抓,什么都不敢放手。
比亚迪不管你说什么,坚定搞电池搞新能源;
长城个性鲜明,一路押注越野和SUV,至少燃油车时代赚了不少;
吉利就更绝了,蛇吞象直接干下沃尔沃,敢玩大资源的高端。
只有奇瑞,轿车、SUV、商用、低端新能源样样都有,爆款出得多,大杀器始终缺席,总是让人“差点意思”。
但也别小瞧了这股子韧劲。
奇瑞在技术研发这块儿几乎是走火入魔的劲头。
2010年,人家做出了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CVT变速箱,最能硬刚的卡罗拉比拼,燃油效率这一块不输合资。
观致欧洲碰撞五星,艾瑞泽发动机节能,三电混动平台自研……技术粉们绝对懂,奇瑞是那种“你别惹我,一旦认真起来你就害怕”的狠角色。
正因为埋头苦干,奇瑞这两年新能源弹射起步,销量蹭蹭涨,行业背后小岳岳一句“要不是钱没进来,牛早吹爆了”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
今年终于上市,于情于理都算圆梦。
招股书里头,没藏着没掖着,整个融资里45%都指向下一代新能源研发,这就叫“修炼十年只为一剑”,剩下的上港股、讲国际化故事、争夺全球市场话语权,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可乐,也充满了不定数的苦咖啡。
奇瑞过去走过的时候,可能就是中国制造业进化史的真实缩影:激情、野心、坎坷、试错、坚守、变革。
上市敲钟,不过是呐喊完一阵,战斗又要从零开始。
问一句,你觉得下一个奇瑞能否真在新能源、新出海双主线里大杀四方,还是仍会被大佬们“技术、资本、品牌”三板斧轮番锤打?
留言区给点想法,互相逗个乐子呗——你看今天的奇瑞,会不会就是明天的你的样子?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