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疯狂降价、拼销量的时候,有一家车企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不降价、不内卷,反而默默赚到了130亿的利润。这到底是怎样的商业魔法?
2024年的中国车市,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70多个品牌、300多款车型挤在同一个擂台上,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有些车型甚至降价到“亏本卖车”。比亚迪把混动轿车压到8万元以内,吉利、奇瑞的销量节节攀升,但在这场混战中,长城汽车却显得格外“佛系”。全年销量只比2023年多卖了2588辆,几乎原地踏步。然而,当其他车企忙着用低价换市场时,长城却在年底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惊讶的成绩单:净利润130亿元,同比暴涨85%,平均每天净赚3400万元。
别人降价,长城数钱
“别人降价是为了卖车,我们涨价是为了赚钱。”这句话放在长城汽车身上再合适不过。当同行们忙着把价格打到“骨折”时,长城却坚持了一个原则:绝不为销量牺牲利润。
举个例子,哈弗H6这款曾经的“国民神车”,在2024年遭遇了销量下滑。换作其他品牌,可能早就降价促销,但长城却不为所动。董事长魏建军甚至在直播中直言:“销量前十的车企大部分都亏钱了,我们就算跌出前十也不怕。”这种底气从何而来?答案藏在两个关键词里:越野车和海外市场。
一辆坦克,顶三辆轿车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辆硬派越野车,大概率是长城旗下的坦克系列。2024年,坦克品牌卖出了23.1万辆,同比增长42%,平均每辆车售价超过2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只有8500元,而长城每卖一辆坦克,利润超过1万元。
更夸张的是,中国每卖出两辆越野车,就有一辆是长城造的。从沙漠到雪地,从城市到荒野,坦克系列靠着全地形控制系统和插电混动技术,几乎成了“越野圈”的代名词。有人调侃:“长城卖的不是车,是男人的玩具。”而这种高单价、高利润的“玩具”,正是长城敢不降价的底气。
海外卖车,比国内更赚钱
如果说坦克系列是长城的“现金奶牛”,那么海外市场就是它的“印钞机”。2024年,长城在海外卖了45.4万辆车,同比增长43%,刷新历史纪录。巴西、泰国、南非、澳洲……这些地方的长城4S店越开越多,甚至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都亲自找上门谈合作。
为什么海外市场这么香?原因很简单:利润更高。在国内,车企为了抢市场不得不降价,但到了海外,长城直接避开低价竞争,主打中高端车型。比如2.4T的长城炮皮卡,在澳洲的售价折合人民币超过30万元,比国内贵了近一倍。用魏建军的话说:“我们卖的是技术,不是廉价劳动力。”
不玩价格战,反而活得更好?
有人可能会问:新能源是大势所趋,长城守着燃油车和越野车,难道不怕被淘汰吗?财报里藏着一个关键数据:2024年,长城的新能源车卖了32.2万辆,同比增长22.8%。虽然比不上比亚迪的“狂飙”,但混动技术Hi4-T、智能四驱Hi4-Z的推出,让长城在新能源领域并没有掉队。
更耐人寻味的是,长城在研发上毫不手软。过去三年,它每年砸下百亿资金搞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甚至注册了超豪华品牌“自信汽车”,对标劳斯莱斯。这种“既要赚今天的钱,也要赌明天的技术”的策略,让长城在2024年既保住了利润,又留足了想象空间。
争议:成功还是侥幸?
当然,长城的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国内销量停滞、新能源转型速度偏慢,都是潜在的隐患。同行中,比亚迪靠着规模效应日赚1.1亿,吉利通过高端化实现利润翻倍,而广汽、长安等老牌车企则在价格战中苦苦挣扎。相比之下,长城更像一个“孤勇者”——不跟风、不盲从,但每一步都踩在了利润的节拍上。
2024年的长城,用130亿净利润证明了一件事:在疯狂内卷的时代,坚持自己的节奏,或许才是最大的竞争力。至于这种“燃油车+高利润”的模式能走多远,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在今天,长城可以笑着说:“你以为我凉了?那说明你压根不懂什么叫闷声发大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