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智己的崛起,我倒是没想到,短短几年艰难走到今天,除了行业的变革,更像是在打牌时硬赌一把。去年我还跟一个厂里的修理工聊:你觉得新车最怕啥?他说:质量不能掉链子,别新车成了大修厂。我笑笑,心里知道,他这话其实挺经典。
我最近试驾了智己L6(别打我,L6、L8我都区分不太清楚,感觉都差不多),入场一坐,第一感——未来感,满满的高科技。空调屏幕一亮,居然还能调节脸部微表情温度,车内异味检测、座椅记忆、甚至有点像用手机调调节的感觉。朋友坐我旁边,开玩笑:看来这个车,买了可以提前预约个未来啊。我点点头,心里暗想,黑科技拉满,确实让人觉得开车像开未来座驾。但这火爆的科技,真的能撑多久?就像每年手机都推革命性新功能,结果用上一两天就忘了,技术没有真实落地,还是个噱头多。
我曾和一个销售打过招呼:你觉得,咱们的客户最看重啥?他说:颜值、仿真体验、科技。这点倒没错。智己L6的外形确实惊艳,论坛上回头率爆表都有人这么形容。尤其粉色那款,我试了下,真像会变色的草莓奶昔。开在街上,保安都多看两眼,有个街边的阿姨还夸:这车像娃娃车一样好看。可别小看这颜值,很多人起初讲究的还是用得顺不顺手,结果发现这车的灵敏度、反应速度,还真比想象中快点儿。像我身边一个同行,感叹:开这车转弯不用提前打方向,感觉车子像条游鱼,操控特别顺。我心想,这车的底盘调得真不错。公司里有人还问我:这车坐公交站附近等,够快吗?我猜,估算一下,续航800公里的版本大概每百公里花费辆油钱左右(估算:电价、充电站成本、车耗),差不多70块人民币,算平常用车成本还算能接受。
最令人失望的也在于,质量方面。
我翻了个自拍相册,发现前几天公司聚餐后,实在太多没用过的拍摄素材。突然发现,那个车门边缘有点轻微的异响。咔哒咔哒,颠簸时变得明显。跟前台技术人员聊,他说:橡胶件老化快,变形或脱落。我心想:搞黑科技也得抓质量。至于声响问题,是不是太多零件都精密得像玩具?还是因为供应链的匹配出了点问题?我也没细想过,但行业里普遍担心的,难道不就是零件配套不到位,比如动力电池包的温控系统不好控制,高温引发的安全隐患?
先别着急,我得承认个点:智己促销时大肆吹黑科技,但实际用车体验明显不稳定的,问题层出不穷。之前有人说:这个车的刹车有点不给力。其实我自己试了一下,在高速刹车的瞬间,确实有迟滞感。问了个修理工,他说:刹车油老化,或者传感器不灵。这是不是个潜在的安全隐患?我这脑袋一阵冒:这就是所谓的黑科技遇上品控的短板,尴尬的是,很多问题都不大,调个软件或换个零件就能修。但是长此以往,车主会不会觉得黑科技靠感觉,用得没底气?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智己有那么多个科技亮点——自动驾驶、雨夜模式、智能检测……都还得靠软件不断优化,可前端的硬件基础有没有跟上?其实这个问题,挺像买手机——功能多,但有的都还在开发中,真正实用的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问自己:车主们最关心什么?安全、耐用、的确这几方面,它们比会变色的粉色重要多了。我觉得,黑科技和颜值是吸引眼球的王牌,像在玩游戏设了花里胡哨的特效,但底层的硬核才是真实的硬通货。
难怪一些体验过车主会吐槽:行车平顺性和安全才是真的硬指标。你说,600多亿的研发投入,像个豪华大餐,烤的都是外表漂亮,底座是不是结实,谁知道?这不调皮地问:智己是不是把资本都花在了脸面上?(这我也不敢太绝对,说到底还得看品控)
我感觉,智己汽车能不能成为像理想、小鹏那样的正儿八经的品牌,除了黑科技别忘了最基本——品质和售后。有人说,黑科技像糖衣炮弹,吸引人,有时候糖吃起来就得更耐心一些。我还是更喜欢稳扎稳打的车。
另外一个角度:销量也能反应点底子。讲真,我基本很少看到超高保值率的电车,谁知道几年后还能剩多少钱?是不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的心里都在对比百万SUV和几百块钱的电动车?我猜这就像娱乐圈的流量明星和实力派演员,一时火得快,但能不能长久,更看底子。
刚才我又翻了下新闻:智己是把市场当战场,但零部件供应和售后支持还不够完善。就像打仗,兵力不足很快就露馅。这么多新品推出来,功能还在跑马灯似的滚动,用户的期待慢慢变成失望边缘。你问我: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没人把车做得更靠谱点?我猜,或许是研发太冲动,批量生产时没有采取质量逐步攀升的稳扎稳打策略。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真正能站稳脚跟的汽车品牌,还是得像个老中医一样,把脉、调味、煲汤——品质才是根本。黑科技虽然好,但基础打得厚实,才让车主用得心安。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汽车,可能更像一台终身升级的电脑?买回来还得不断补丁、不断调优。不知道,智己还能不能在黑科技的光环下,根扎得稳点,别让品质出个差错就蹭不上。
这盘盘科技与品质的酒,到底能酒到什么程度?还是得看智己下一步怎么走。你觉得,真正决定一个车品牌好坏的,还是不是买得起的肉包子?还是技术是真硬货?这就是那个还没给答案的小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