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家新势力车企完成目标,整体达成难度大,行业竞争加剧

办公室的灯刚亮起时,空气里还漂着昨夜方便面的咸香。

桌上摊着几份数据表格,咖啡杯底残留着苦涩,屏幕的进度条像冬天的日出,慢吞吞地挪着步。

某天一早,老板突然在群里丢下一句话:“年度目标还差多少?”瞬间,群里寂静无声,只有数字在屏幕上冷静地跳动。

此刻,没人敢轻易发言——毕竟,销量目标这东西,和体检报告一样,总是让人心里泛起波澜。

今年4家新势力车企完成目标,整体达成难度大,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如果你是车企的中层,面对着一份十个月只完成了一半的目标表,你会怎么做?

是点开PPT,硬着头皮把“年底冲刺”挂在嘴边,还是默默关掉窗口,假装自己只是个路人?

站在数据面前,每一个数字都是证据,每一个空白都是回避不了的质问。

新势力车企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说白了,就是一次行业集体体检,只不过这张报告,谁都不好意思公开。

2025年已经过去了十个月,像一场长跑接近终点。

新势力车企的目标完成率,是个比血压还让人紧张的指标。

十四家车企,只有四家能摸到及格线,剩下的大多还在跑道上喘着粗气。

小鹏和方程豹已经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一个35.5万,一个20.8万,像是把考卷提前交到老师手里,还顺手在分数栏里多添了两分。

零跑和小米也不甘落后,分别完成了93%和97%,按月销量再卖半个月就是大功告成。

剩下的十家车企呢?

完成率最高的极狐,也只勉强攀到71%,大多数还在50%以下徘徊,像是期末考试前还没复习完的学生。

这里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年初,大家信心满满,在会议室里把目标写得比天还高。

到了年末,市场竞争、友商压力、自身产能这些老掉牙的词,像是秋天的落叶,一片片飘下来,把那些“年度规划”盖得严严实实。

目标完成情况,成了照妖镜,谁的底裤都遮不住。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专业视角来看,这其实是“认知偏差”的经典案例。

今年4家新势力车企完成目标,整体达成难度大,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常有三种套路:一是“追求突破,激励团队”,二是“迎合资本市场,塑造故事”,三是“自我膨胀,迷之自信”。

但无论哪种,最终都难逃一个规律——高估自己,低估对手,高估市场。

这不是企业独有的问题,也是人类的本能。

谁不希望自己能一鸣惊人、后来居上呢?

只是,汽车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最怕的不是努力不够,而是认知失误。

我见过不少企业年初开会,领导拍着胸脯说:“今年一定要实现翻倍增长!”底下的员工眼神复杂,有人信,有人笑,有人只是默默把目标抄到笔记本里。

但到了年末,翻倍变成“保本”,冲刺变成“稳健”,有时候甚至连“稳健”都觉得有点虚。

制定目标时的乐观,和实际执行时的无力,就像两条永远拉不齐的裤腿,总有一边露风。

说到这里,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小鹏、方程豹、零跑、小米,能提前或接近完成目标,绝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对自身实力、市场环境、产品节奏有着清醒的认知。

方程豹今年新晋,却能一口气卖到20.8万台,背后是产品定位、供应链、渠道布局的全方位发力。

小米在手机圈积累的用户心智,转化到汽车领域后,带来了“米粉”效应。

零跑则在新技术和产品迭代上持续加码,把成本和体验拉到了一个更敏感的平衡点。

至于小鹏,虽然外界质疑不少,但今年的销量增长说明,有时候“坚持自我”比盲目跟风更有效。

反观那些完成率不到一半的车企,大多陷入了“自我叙事”的陷阱。

目标定得高,本以为市场会像春天的桃花一样,自动盛开。

没想到,春风不度玉门关,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狠,用户选择越来越挑剔。

营销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销量却如同股市上的利空消息,冷冷地贴在公告栏上。

今年4家新势力车企完成目标,整体达成难度大,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有人还在说“最后两个月冲刺”,但按照月均销量,再冲也只是小步快跑,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自己常被问:“你怎么看这些数字?”坦白说,数字不会说谎,人会。

每一个目标的背后,是无数压力、焦虑、赌气和冒险。

一家企业年初把目标定高点,内部可以用来激励士气,外部能吸引资本注意,但到了年末,数字摆在眼前,所有的解释都像是自说自话。

数据无情,现实更无情。

车企的目标完成率,不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而是靠每一辆车、每一个用户、每一笔订单踏踏实实堆出来的。

至于行业大环境,今年几乎是“内卷”卷到天花板。

价格战、技术战、营销战,各种战场硝烟弥漫。

新势力车企的生存压力,比北方冬天的雾霾还要厚重。

有人问,为什么今年只有四家车企能完成目标?

我觉得不是“他们太强”,而是“大家太难”。

市场容量就那么大,用户的钱就那么多,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多活几个月。

剩下的,只能在下一个年初再重新许愿。

有时候我也怀疑,车企的“目标”到底是用来实现的,还是用来展示的?

毕竟,目标太低了,资本不买账;目标太高了,员工不买账。

目标管理变成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博弈,谁都不愿意做那个第一个承认实际很难的人。

但现实是,大多数企业连目标为什么要定这么高都没想明白,只是看着别人吹,自己也跟着吹,最后都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今年4家新势力车企完成目标,整体达成难度大,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说到底,这场“目标达成率”的比拼,就是一场认知的较量。

谁看得清自己,谁就能活得久;谁只会讲故事,谁就只能在年末复盘会上低头沉默。

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脚踏实地远比口号更重要。

市场不会给你太多机会,用户也不会买你太多情怀。

产品、渠道、服务、定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销量目标就是一套奢侈品,摆在橱窗里,看看就好。

当然,我也不是悲观主义者。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命数。

目标未完成,不等于未来没希望。

只是,目标本身不是故事,而是证据。

你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但不能用来欺骗别人。

写到这里,也许还有人觉得,年底冲刺一把,奇迹就会发生。

我的建议是,不妨多问一句:来年目标,真的该定多少?

你是想激励员工,还是想自我麻醉?

你是希望资本看好,还是希望团队踏实?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无数故事和隐喻。

你会怎么选?

或者,你还会相信目标有魔力吗?

没人能给出绝对答案。

毕竟,现实不是童话,终点线之外,还有下一个起点。

车企的目标,到底是指南针,还是海市蜃楼?

这个问题,留给每一个还在追赶数字的人慢慢去思考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