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智能、成本 小米汽车的三角博弈
当那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撞上水泥护栏时,三个年轻生命戛然而止。这起事故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风口——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造车新势力的安全承诺?
安全,从来不是单一选项
雷军说安全是前提。这话没错。但造车如同治国,面临着自己的“不可能三角”:安全、智能、成本,三者难以兼得。
小米YU7的20合1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确实出色,47610N·m/deg的车身扭转刚度堪称优秀。国际压铸大奖不是白拿的。可问题在于:硬件安全只是基础。
那晚的事故现场,从NOA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有2-4秒。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说得直白:最少需要10秒才能唤回分心的驾驶员。这不是硬件能解决的问题。
智能驾驶的边界在哪里
小米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这本身就是选择。视觉方案成本低,但夜间识别能力受限。不加装激光雷达,就是在智能与成本间做了权衡。
现场电子屏轮播着“慎用智能辅助驾驶”,这话来得太迟。车企宣传时总爱模糊L2和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界限。“相当于请了代驾”这类话术,让消费者产生了错误的安全感。
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消费者想要安全、智能还便宜的车。这就像想要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不是没有,但不属于普通人。
小米作为新入局者,必须在某个维度做出突破。它选择了智能互联生态和性价比,这无可厚非。但安全这个底线,不应该成为博弈的筹码。
那位失去女儿的父亲说,孩子只是去参加事业编考试,想找个稳定工作。她认真备考五年,过年都在看书。这样一个努力活着的年轻人,本不该因为2-4秒的反应时间失去未来。
买车时,我们常被续航、屏幕、零百加速吸引。却忘了最基本的:无论科技多先进,安全永远是回家的路。小米汽车要走得远,就要明白——在安全这个维度,没有妥协的余地。
下一次技术迭代前,请记住: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驾驶座上那个专注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