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看得我一愣一愣的:有车主反映,哪吒汽车突然断网了,车机没法用,导航失灵,语音助手“失联”,连远程控车都瘫了。你说这事儿闹的,车开得好好的,突然变“哑巴”,搁谁身上不心塞?这年头,手机没网顶多是无聊,车没网,那可是真·寸步难行。
这事儿一出,网友炸锅了:“智能汽车的网费到底该谁埋单?”“难道以后养车,除了油费电费保险,还得交个‘车联网月租’?”更扎心的是,有人发现,部分车型的免费流量到期后,车主没续费,直接被“断网服务”。这操作,属实有点“劝退”。
咱今天不站队,也不煽情,就以一个老司机+车评人的身份,聊聊这事儿背后,咱们消费者真正该关心的几个问题:智能汽车到底在“智能”个啥?网一断,车是不是就废了?未来的车,到底该怎么选?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现在的车,早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那么简单了。你花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买的,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一个“带轮子的智能手机”。哪吒、小鹏、蔚来、比亚迪,哪家不吹自家车“智能”?大屏、语音控制、OTA升级、L2级辅助驾驶……听着就“上头”。
可问题是,这些“智能”功能,绝大多数都得靠网络活着。导航要网,语音要联网识别,远程控车要网,甚至一些辅助驾驶功能,也得靠云端数据支持。网一断,很多功能直接“下线”。你说这车还“智能”吗?怕不是秒变“老年机”。
就拿这次哪吒断网来说,核心矛盾其实是“免费流量到期+车主不知情+断网太彻底”。有些厂家送3年免费流量,到期后每月几十块,不交就断。听起来像手机套餐,但问题在于:车不是手机,断网的后果严重得多。手机断网,顶多刷不了抖音;车断网,可能连紧急救援都叫不了,这安全隐患,谁来兜?
智能汽车的“命脉”,到底该不该绑在一根网线上?
我觉得,基础功能必须“脱网可用”。比如导航,哪怕没网,也得能用离线地图;语音控制,基本指令像“开空调”“关窗”这些,本地就能识别,别非得传到服务器绕一圈。现在有些车做得就不错,比如比亚迪的DiLink、小鹏的Xmart OS,关键功能都有本地备份,就算断网也不至于“瘫痪”。这才是真·用户体验。
再聊聊“网费谁出”这事儿。目前行业没个统一标准。有的送终身免费基础流量,有的送几年,有的干脆让用户自己买套餐。从消费者角度看,终身免费基础流量,才算是“真香”入门门槛。毕竟,连手机都包月了,车为啥不能?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拉几款主流车型比划比划。
先看哪吒U-II。这车性价比确实“顶呱呱”,10来万的价格,配置拉满,L2辅助驾驶、双联屏、人脸识别都有。但这次断网事件,给它狠狠“打脸”——原来“智能”是“限时体验版”。优点是便宜、空间大、续航实;缺点是品牌力弱、软件生态不够稳、断网焦虑拉满。
再看比亚迪元PLUS。刀片电池安全性没得说,e平台3.0加持,三电技术靠谱。关键是,比亚迪给终身免费基础流量,导航、语音这些核心功能不断网。虽然车机流畅度可能不如新势力“丝滑”,但胜在稳定、可靠,不给你“天塌了”的惊喜。缺点?内饰设计有人觉得太“简约”,动力算不上猛,但日常完全够用。
最后瞅瞅小鹏G6。这车智能化直接“支棱起来”,XNGP辅助驾驶全国都能用,语音交互快得像聊天,OTA更新勤快。流量政策也厚道,基础服务终身免费,高阶功能才收费。缺点嘛,价格比哪吒、比亚迪高一截,维修保养也贵点。但你要说“智能”体验,它确实“上桌第一个动筷”。
聊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点:未来的车,拼的不是谁屏幕大、谁加速快,而是谁更可靠、谁更懂用户。
智能汽车的路在何方?我觉得,行业得赶紧定标准。比如,哪些功能必须脱网可用?基础流量该不该终身免费?断网前要不要提前预警?这些不该由厂家“自定义”,得有行业规范,不然消费者永远被动。
对咱们普通车主来说,买车前真得多问一句:“这车断网了还能用吗?网费谁出?到期咋办?”
别等提了车,才发现自己买的不是“智能汽车”,而是个“联网月租盒子”。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你会考虑买一辆可能因为没交网费就被“断网”的车吗?
如果哪吒下次说“我们升级了,基础功能脱网也能用,流量终身免费”,你还会“劝退”吗?
又或者,你觉得比亚迪的“稳”,小鹏的“智”,哪吒的“性价比”,哪个更打动你?
这样的智能汽车,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