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最火热、最让人眼花缭乱的领域,那新能源汽车行业算是榜首了。每天打开新闻,推送里都能看到这家造了啥新车,那家发布了什么“黑科技”,销量数据一个比一个好看,概念一个比一个炸裂,仿佛整个中国人民都开始甩掉油车,坐进了电动豪华梦。但如果仔细看一看,这么多厂家、这么多概念、这么多数据,真的都靠谱吗?一个大热行业里面的水分到底有多大?有没有想过,吹牛逼这事儿,是不是已经成了汽车圈里的“职业病”?
新势力造车这几年疯狂涌入,什么理想、蔚来、小鹏、问界、仰望,这些品牌有些根本没几年历史,但个个都说自己快赶上了特斯拉。谁都在讲自己技术先进、销量爆表、订单如潮,甚至连还没下生产线的概念车都敢大吹特吹。你有没有想过,他们这些数据是哪来的?路上到底有多少“真实用户”?某些品牌动不动就搞“小订一小时五万辆”,“订单排队到明年”的套路,好像几十万的车比卖白菜还轻松,随便一个热搜就能把人骗进来买车。真这么牛,为什么你小区里电车上的品牌还是那几家,没见天天换新款?
其实多数厂家的那些订单数据根本是糊弄人的,这种“虚构销量成绩”早就见怪不怪。前阵子阿维塔的前CMO站出来爆料,说中国今年小订数据已经超五千万台,如果都是真的,中国人不得几乎一人买两辆车?可实际上一查,真正生产和上牌的汽车,远远达不到这个数。有人比喻现在新能源行业的数据,跟贾跃亭当年画的“乐视汽车饼”一样夸张,2017年说有6.4万辆订单,结果8年后只交付了十几辆车。企业吹牛也有门槛,但看来吹到“梦里见”这份上都不算稀罕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夸张的数据,其实不是单纯为了面子,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制造焦虑和假象。厂家想让你觉得自己落后了、没赶上潮流。如果大家都抢购,那我也得像疯子一样赶快下单,否则“就买不到了”。这种手法其实很老套,从淘宝限时抢购到楼盘排队摇号,本质就是诱导消费。买车是大事,动辄花十几二十万,厂家敢为了一波流量和媒体口碑就胡编乱造,说白了就是失了底线。
还有续航里程这个事,造车厂家都特别会玩。虚标续航,哪家新能源车不是?宣传加满一次电能跑七八百公里,你真敢出省试试,吓不死你?实打实一点,厂家标八百,很多人实际开下来只有五百甚至更低。一到冬天,不开空调都不行,电池这点尴尬直接裸奔出来。消费者本来图个新鲜买了电车,结果发现续航数据跟纸面上完全没法比,一问才知道,是测试条件早就设好,自家实验室封闭道路,驾驶员还是老司机,开得极其温柔。这不是欺骗是什么?你路上行驶,风啊温度啊起伏啊就完全不一样了,谁能天天制造这些“实验室奇迹”?
这些套路表面上看只是数据上吹牛,实则伤害的是整个行业。如果你能吹,我不会吹就是傻子了。于是连原来一个脚踩西瓜皮、踏实做车的那些厂家,也被逼成了吹牛大王。慢慢地,整个行业都开始玩数据造假、包装、夸大宣传,本本分分踏实干活的反倒活不下去。行业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谁还能信任这些品牌?你觉得这是自我毁灭吗?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最离谱的还有安全测试。最近常能看到,有些厂家把一辆小轿车撞上大卡车,然后镜头一转,宣传自家“安全性能绝佳”,法拉利也比不过。你有没有被这些画面震撼过?但只要稍微一查,这种撞击都是特定场景下设计好的,卡车速度慢、载重轻,确保小轿车没事。但画面一剪辑,观众就被吓傻了,以为买这车出门能跟坦克撞。其实懂点物理的人都知道,鸡蛋碰石头能有啥下场?厂家宣传“极限安全”,实际上是极限忽悠。
还有“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这事儿,厂家永远搞不清。明明还差十万八千里,开发布会却能直接宣称自己进入了“无人区”,比谷歌厉害。实际情况是,国内根本没有能让你双手双脚都放下、安全无忧的完全自动化驾驶。辅助就是辅助,它能帮你一点,但决不能让你撒手不管。如果厂家故意宣传成“自动驾驶”,你觉得车主会不会真的放下方向盘,闭眼刷手机?这不是玩命吗?
安全事故其实从来都不罕见。一旦出了问题,厂家第一时间不是承认问题,而是迅速公关,甚至在某些地方的保护下,把责任往外推。他们有本事控制舆论,把事故淡化,把责任模糊。出事了都能躲过去,你说还有规矩吗?实际上,像美国那边前阵子特斯拉因为自动辅助驾驶酿祸,被判了17亿巨款赔偿,法官理由很简单——你宣传太过,让用户误以为能自动驾驶,实际上出了人命。国内要是也这么严格惩罚,还会有这么多“智驾平权”、“自动驾驶”等夸大口号吗?
说到底,这种吹牛习惯为什么能蔓延?说白了,就是行业缺少足够的监管和惩罚。法律制度对造假处罚太轻,厂商治不了病,自然见怪不怪。宣传上只要比对手狠,流量高,销量冲刺四海,厂家就有动力继续造假。如果真有几家企业因为造假、虚标被判巨额罚款、经理进了监狱,谁还敢继续编故事?一切的核心,是制度和约束。
再说个常见场面,有些厂家还养了一堆水军,到了新车发布那一天,突然一堆热搜铺天盖地,刷数据、带节奏、造话题,甚至攻击竞争对手,搞“黑公关”。这种手法就跟娱乐圈炒作差不多,你以为真的是实力比拼?其实很可能是花钱互抹黑。一个新车发布就能遭受有组织的网络攻击,竞品好像成了仇人,“友商互撕”这戏码都可以做成连续剧了。造车的还是不是搞技术的,变成了造故事的。
这些乱象远不止虚标、吹牛,还包括恶意攻击、扰乱竞争秩序、恶性价格战。行业原本应该靠技术和产品说话,慢慢地谁还愿意认真做事?反正你搞噱头,我就搞更大的噱头。车企的市场部、广告部,比研发部门更吸引预算。你觉得合理吗?
现在,政府终于开始管这事了。六个部门联合出击,要整顿汽车行业里的这些乱象。范围包括虚构宣传、夸大数据、黑公关等,明确要查水军,追责造假的企业。重点是整治新能源企业的虚假噱头和过火宣传,规范行业竞争。你说,这事能不能解决问题?
我觉得,假如处罚足够重、监管足够到位,汽车圈会回归本分。企业做事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消费者,对得起自己的招牌。新能源行业本来是中国高科技和制造的代表,要是真成了“吹牛圈”,最终只会伤害所有参与者,没人真得利。
现在买车,其实就是一场认知博弈。厂家把你当傻子,编数据编故事,你能不能多留个心眼?相信广告宣传不如多做实地测试、问清楚真实口碑。买新能源车,你真能相信广告里说的“800公里不充电”?你真敢相信“自动驾驶闭眼上高速”?你真觉得新车卖到脱销,买不到就亏了?汽车是个大件,千万别让厂家的“滔天广告”把自己绕进去。
所有行业最后还是要依靠诚信和底线。恰恰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不是资金,是公开透明、脚踏实地。吹牛只是给行业加速泡沫,制造焦虑,不解决任何根本问题。企业要进步,舆论要健康,市场要良性,没有监管和惩罚就是空谈。希望这场整顿不只是走过场,能真让汽车行业清清爽爽,把那些“吹牛成仙”、“数据成魔”的企业拉出来晒晒太阳!消费者也别盲目跟风,认真思考,多问几个为啥,少信几个“神话”,买车才会不后悔。
所谓新能源汽车热潮,真想让它变成技术和品质的胜利,而不是吹牛的赛场,还得靠政策、监管,还有每个消费者的清醒。我们都该思考一句老话:买东西不怕贵,就怕买了个骗人的故事。最终,决定行业能不能长久的,一定是信任,而不是宣传口号,也不是那些带水的数据。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