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开车路上又看到几个白牌挂在车尾,明显是改装车,车况其实还好,就是那副跑车风格的尾翼和粗壮的排气管。现在想想,这其实也很正常,反正我身边不少同行也对车辆的改装有点情有独钟。
我一边听着车载音乐,一边顺手看了眼导航数据显示的今日路况,估算上海每天有超过3万台车辆在路上穿梭(样本有限,估算/体感),其中不少都是刚买不久,或者二手车改装二次出售,或者还没正式办理牌照的黑车。交警查获的不少,去年官方报道说,非法改装车就占了一大块比例——不超过10%(估算/样本少)。但实际路面上,让我觉得远远不止。
我记得上周末在二手市场,碰到那个卖车的小兄弟。兄弟,你这车真可以,我说,他皱了皱眉,没什么,就是改个样。他的语气里夹着点无奈,说实话,像我也曾动过心,只为那个自定义的尾翼多一点个性。问题是,这样的车在路上跑,安全性大不如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起去年执行的一次暗访。那些问题车里,有的轮胎磨平了还能跑,刹车油看得出很久没换,偶尔还会发现底盘锈蚀严重。不是所有,得说是部分。这也是很多自定义车的硬伤:改装会冲淡原厂的安全考虑。比方说,小排量车加大排气,声音虽酷,但其实排气管的密封性可能就不那么牢靠,排放增加,内脏损耗也快。有没有可能,最开始我觉得改装加点排气,心情好,但真实的后果也许是车子更容易出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3成左右的事故发生,和车辆突然失控有关。原因也多半和车况有关——刹车失灵、轮胎爆胎、灯光故障等。有一次我跟修理工讲,他摇摇头:你以为改装就是自己玩,没考虑到那个后果。。
这里还要插一句,有人在微博上说:其实很多改装车,车主本身都不了解发动机变速箱变调造成的压力。这让我挺迷糊:改装不是应该只变个排气吗?为啥还涉及动力?估计就是那种装了大功率音响,结果就加大了电路负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我也得认,大家都想点个不同的标志,朋友圈里看得多,车身涂装、轮毂、尾翼,装得个性化。你觉得这些个性化值得冒这个风险吗?我自己开车久了,觉得最烦的还是那些假合法的改装:明明是改过的,可司机硬着头皮装成原厂。
对比一下几款车的改装空间,比如韩系车和日系车的中端车型,韩系车底盘硬朗,改装起伏大一些,改装件一致即插即用。而日系的车款,也许比韩系更谨慎,改装空间没有韩系那么大,但底盘是不是更稳一些?大概就是这样。
说到底盘,为什么我觉得这事还是得归结到研发上。好比买家具,原配的那张桌子在材质和设计上就要符合基本的安全标准。你拿到家自己硬扛一块硬木板替换,质量更差,安全性当然出问题。车辆也是这样,厂商调校出来的悬挂、调教都经过试验,改装就像是私自DIY,谁也说不清安全底线在哪。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是不是很多车主对于合理改装这事,理解得还不够透?比如说,轮胎尺寸调大一点没错,但那配套的悬挂要同步升级,否则容易偏离设计初衷。多年前我见过一个抢修工人在街边晾着换轮胎,他说:你改大轮,刹车就得跟着上去,否则就变得不靠谱。。
讲到这,突如其来有人说:其实很多事故也跟司机忽视交通法规有关吧?对,下个话题切换的点,就是这方面不算少,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些非法车辆带来的潜在隐患。就像那辆车,尾翼装得特别高,挡了部分视线,走个弯来不及反应就刮灯。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时候我觉得:这些改装车等于在制造看得见的危险,但它们为何还屡禁不止?难道这就是一种潜规则?还是因为底层的供应链太庞杂?你没有看到,很多改装件其实都经过非正规的渠道流入市场。就跟我家附近那家零配件店,只要你开口,啥都能搞定。
那,上海的交警突击查车,是不是对这些改装车的打击还不够?估计是因为人手有限,执法也得看天时地利。而且,有些车主其实并无恶意,只是在不知道怎么玩得太投入了——不是所有改装都危害大,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只是不知道更安全的玩门道。
哦对了,我还一个疑问——有没有可能,未来能有一种另一套合法改装体系?政府给点空间,允许在安全范围内,借助厂商提供的官方升级包?
我自己对改装的想法很复杂,即便是放在价格里,改装带来的误差成本也不少。百公里油耗可能会从7升升到7.5升,心算也就多出个3块钱油钱(估算/体感)。这点钱,要比改装后的潜在风险值高啊。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也许,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还原成纯粹的出厂状态。但正如我朋友说的:改和不改,像是人生的小选择,你会一直坚持纯粹吗?
我还记得,一位销售曾半开玩笑:这个车,你在我手里都能帮你搞得花里胡哨。反正,我看着无数改装车,心里其实更担心那些潜在的祸端。这事,从来都没个结。
可触摸的小细节,也许才是真心:那个凌晨早市站点,一辆车正被拖走,尾部曝光了几根乱七八糟的线,拍照的人还在说:这车,改得真花哨。,我心里暗想:对于改装这事,你真能猜透下一秒的安全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