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4S展厅,比早市还安静。速腾静静地趴在灯光下,标牌上价格一降再降,已经低到国产新能源车旁边还要让一截。导购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份最新优惠表,嘴上说着“十万不到随便选”,但来试驾的客人像路上的野猫,转一圈就溜了。你要是站在我身边,会忍不住问:以前的“合资神车”,怎么突然成了“无人问津”?
这种现象不是一天两天。博越L,一个上不了神坛的国产车,都已经月销两万多。离谱的是,现在丰田、本田、凯美瑞这些靠神话活着的品牌,销量下跌连“四成”都保不住。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看着合资车那冷冰冰的中控面板、按键,自动驾驶还得加钱;国产这边语音控制、人脸识别、自动泊车,像手机一样更新。你会选哪个?
厂家不是不知道问题,他们只是不太想改。合资品牌的宣传页写着“可靠的动力系统”,这本身没错,可惜,年轻人的“可靠”定义早变了。车主论坛吐槽凯美瑞还是2018年的车机系统,客服只会说“我们保证稳定”。听起来像修理工跟顾客说:“这螺丝以前拧过,从没掉过。”——掉不掉不重要,年轻人想的是怎么用语音发微信,结果你还在聊“螺丝钉”。
再往产业链下挖,问题就更有味道了。零部件厂,尤其是本田的那家变速箱供应商,燃油车干了几十年,转型电驱就像让资深厨师改行做寿司,不会也不愿做,还觉得自己做得有道理。国产品牌想引进新电池,日本总部二话不说:“免了。”结果新品速度慢半拍,国产车已经配上智能座舱,合资车还在等老大批复,一代产品上市的时候,消费者已经“换季”了。
更好笑的是,在外企高管圈,依然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你见过这么说话的:“我们在中国卖了二十年就这么挣钱,凭什么你们现在要这么多配置?”这话放到2024年的市场里,无异于在菜市场卖陈年咸鱼,仗着过去有一股好盐,非让人花高价买。车主群里的回复够直白:“要不您去卖铁疙瘩,没人傻了。”这讽刺,不知道能不能传到德国总部耳朵里。
国产品牌呢,不光赶上来了,还在反向“逼疯”同行。吉利、比亚迪,智能系统三个月更新一次,连原来只能堆钢材的小厂也能上人脸识别。你要是还在用抽奖送导航仪那种套路推新车,欢迎回到2015年。智能座舱、语音唤醒、全景地图,这些广告词现在已经变成消费者的底线,不是加分项。卖车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黑科技”是国产车能教你怎么开车,而不是开玩笑送个屏幕就糊弄过去。
奇怪的是,合资车展厅冷清得像下岗工厂,国产车试驾区排队像去新开的饭店。经销商的绩效体系简直成了“救助计划”——卖一辆博越L能抵上五辆全新速腾的任务量。可惜年轻人很实在,只看功能不看LOGO。网络测评视频一条接一条,国产车的自动辅助、屏幕操作各种炫技,合资车那边,外形还在靠十年前的模具撑场子。咳,时代亘古不变的真理是,谁又愿意花钱买祖传技术呢?
当然,合资品牌到底还是在“做点改变”,比如丰田推出新款混动,宝马iX3进中国,但本地化价格直冲天花板。论坛里一致吐槽,比国产贵二十万还得加价,这种“勇气”不亚于自家门口开西餐厅——菜单上全是土豆泥和牛排,宾客只等着小笼包和热干面。
产业专家管这叫“路径依赖”。翻译过来就是:昨天挣钱太舒服,今天学不会新招,还自信明天能扳回来。想当年诺基亚觉得手机只要能打电话就行,结果苹果来了,遥控器都没见过直接把它干趴下。汽车行业现在正像是诺基亚的“下半场”,如果合资车再等下去,下一次路边看到它们,可能就是在旧车市场的“特价展位”了。
在这个行业里,我看到过太多“知难不改”的故事。前两天听说某法系合资品牌把整个生产线、工厂打包卖给国内新势力,理由是总部不同意技术上加速。这如果属实,就是最优雅的“告别信”——不想适应市场,那只能留下最后的合金钢和螺丝钉。现实是中国市场从不会绕着谁转,就像那句广告词:“你没选择市场,市场选择了你。”
坐回办公室的椅子上,一边看国产车又出了新款自动驾驶,一边刷到合资车新一轮降价优惠。我这才明白,降价不是救命符,更像是一瓶过期的急救药。消费者看到的是“明天的功能”,合资品牌还在推销“昨天的品质”。如果我是厂家高管,可能会给自己算一笔账——到底要不要扔掉老底子,从头学做“智能汽车”?但可惜,路径依赖这种病,光靠降价是治不好的。
这事最后会怎么收场?有没有一天,合资车能彻底摸准市场脉,把智能化、配置、性价比都做到一条线上?还是只会在撤退路上,笑着说“当年的车最可靠”?毕竟逻辑是铁的,但人性和市场都比铁还热。你怎么看,合资车现在要怎么自救,是靠一折到底还是功能革命?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