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吃瓜群众最需要的,其实不是一辆智能电动车,而是一包速效醒脑丸。毕竟,在中国汽车市场,比新能源电池更有续航力的是营销部门的脑洞,比自动驾驶更懂方向盘的是公关公司的手段。这年头,汽车行业的乱象不去打,媒体都快变成修仙门派了——天天打坐观光,看数据飞天。你说这是热血奋斗吗?不,是花式造梦,梦里什么都有,除了真相。
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开了挂,电动化、智能化轰鸣而来,仿佛所有人的下一个梦想都是“开上新能源汽车,冲出地球”。但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有爆发式的水分和泥点子。从“小订破万”到“时速200公里瞬间刹停”,再到“黑公关”自制自燃视频,这个行业已经不是碰瓷,而是直接拿着砖头把商业伦理砸了个洞。你以为旧时的“汽车人大战变形金刚”都只是电影特效?不,现实的汽车营销,比科幻片还要离谱。于是,六部门联手,给市场打个“专项整治”,这可不是给你五福,而是让那些围观骗术的群众能分得“真瓜”一口。
咱们先说说这5000万“小订”数据吧。这数据有多牛?中国乘用车市场从今年1到8月,小订订单量直接干到5000万辆。有人说,这说明群众心里有光,实际情况是企业脑子有锅。因为同期卖出去的车只有1469.8万辆,空出来的将近七成,全是营销部门在肝。这“小订”是什么?你只需花99到5000元可退订金,手机一戳就成了“准车主”。然后呢?这数据就像一碗扫码就能中五百万的彩票,动动手指,买单的永远不是小白用户,而是聪明绝顶的“公关水军”。
为了制造出“爆款产品抢到断货”的幻觉,一群大学生暑假不打工,改行帮品牌“下单”,一单八十块起,水军的现实比网红还来钱。AI主板机批量发帖,一夜之间平台全是同样的内容——你以为是全民疯抢,其实全民陪跑。主打一个混淆视听,把“小订”玩成“大定”,媒体一问转化率,企业马上装死:“商业机密哟,懂不懂保密协议?”财经评论人感慨:“小订已不是销售数据,早成营销玩具。”数据这东西,本来是用来指导决策,结果却成了用来指导吹牛。
当然啦,谁还没被“第三方测评”骗过呢?自媒体、MCN机构这些年整花活,把汽车评测玩出新高度。你以为测评只是说说缺点优点?不,他们搞的是“砸钱出剧情”:新车上市前猛造暴力测试,随手来个货车撞击、高空坠物,拍个“车门瞬间锁死”,要企业掏钱删稿。删完再合作,保护费了解一下。更厉害的是AI合成车祸,一张图调色换个logo,“国内爆款”刷百万流量。所以啊,你天天看测评短视频,脑子里早被水军们装满了恐龙化石。再说直播带货,双标对比,不是夸自己就是踩竞品,今天说你的电池烧了,明天又说我的续航比你长三百公里。到底谁说了算?反正舆论场就像集体蹲厕所,味道都靠自家公关公司调配。
今年央视调查,最火的小米汽车“门锁死”视频、蔚来高速爆炸,压根就是AI合成。但一个爆款视频下来,品牌市值能掉几十亿。搞这些“测评大V”,其实等同于混社会的小弟,今天收保护费,明天被警方抓起来喝茶。这世界,最安全的不是新能源车,而是懂如何收费的公关公司。据说公安网安局已经端掉一批,幕后操盘手一锅端。可惜,群众连瓜都没吃上,只有媒体抢了几个热搜。
市场的黑公关,堪比科幻小说。你相信一个小时能做完选题、写稿、配图、投放、刷量?请相信,那是真的。公关公司按热度等级分层收费,一篇恶意稿件最低五万,最高三十万。中游有一堆“影子网站”配合分发,SEO技术专门把负面关键词塞进搜索引擎首页。下游就是批量AI水军,愤怒制造“饭圈恐慌”,比如“这车比棺材还狠”,网友留言都快成恐怖小说了。六部门说了,光封号还不行,违法所得全追缴,还列入黑名单——以后想投广告只能发朋友圈。买这种服务的车企也判“共同侵权”,广告费用翻三倍罚款。以后想靠水军出圈?除非你认准掏钱被罚也要混社会的节奏。
监管“组合拳”,一出手就是“我有九把锁,你有一层墙”。媒体头部机构连环点名,大瓜变真瓜,舆论压力山大。平台自查,抖音微博懂车帝统统上“一键辟谣”,12万条视频一夜下架。行业自律,广告协会专门指导,汽车广告不能“渲染恐怖”,也不能宣传“绝对安全”,否则直接变禁用语。司法震慑,恶意诋毁竞品顶格罚300万,商誉赔得你老板换工作。这就是现在的市场,连虚假广告都得讲究法律水平,不然你连撒谎的资格都快丢了。
但乱象为啥老是打不完呢?道理很简单——违法成本太低,营销收益太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说现在有三大难点:技术换代快,AI换脸水军主板机越升级,平台识别永远落后;证据很难固定,黑公关用境外服务器、一次性账号,公安想抓人都得看运气;还有地方保护主义,担心一打假影响招商,审批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汽车圈不是“甄嬛传”就是“权力的游戏”,大家都想混口饭吃,都想多活一天。
未来怎么办?六部门已计划将整治变成常态。三项大招等着上场:企业每次公示订单、碰撞测试成绩前,得先向工信部备案原始数据,还要第三方审计。信用分级,各方建立考核档案,虚假营销一次列观察名单,三次进“失信黑名单”,新车公告直接无权申报。平台也要协同,微博、抖音、百度、微信等同步打击谣言,防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后谁想靠黑公关赚钱,那只能靠“冒死作死”了。
其实,汽车营销乱象不是日常吹牛皮那么简单,它耗干了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的信任。尤其是公共安全,如果虚假广告说你家车能飞,结果一刹车都停不住,那真不是广告法管得了的事情。六部门雷霆行动,就是要告诉那些玩技术、造舆论、走捷径的不安分分子:你们的路快到头了。如果没有全链条问责,“好车”只能靠水军出圈,那中国造车梦还不如晚上做一会儿清醒梦。
当然,到最后谁赢谁输谁赔钱还不算。群众还是要靠一双慧眼,别被营销忽悠了。毕竟,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说不定连水军都配自动驾驶,你我都不能高兴得太早。等汽车圈全面清白那一天,广告里不再有“买车送家人”,只有“买车送胆量”。也许那时我就真能相信,国产汽车技术能驶向全球——而不是驶向公关公司的财务账户。
要是还有人觉得这些乱象只是瓜田李下的小插曲,那说明你离“瓜田”自己还差几个“李下”的智商。管他谁罚谁谁禁谁,咱普通人能少踩一个坑、多认一款真车,才是真正的胜利。所以说,汽车乱象打得怎么样?还得看群众信不信监管,干部信不信自己。至于我,信点主流媒体,信点自己的智商,顺便信点命。剩下的,就让市场慢慢自我修炼吧。
毕竟,这年头买车,不只是考驾照那么简单,还得做个瓜田老农,用锄头先把电池水分锄了再说。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