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为快,才刚刚从公司会议出来,走到公交站台,抬头一看,长春的天还带点雾霾。突然想到:今年的促销力度是真的大,去年这个时间,我记得最多也就补个一两千,现在这个秋日畅行的补贴,最高还可能补到九千,估算下来,个别车可能比去年优惠多了百分之三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台刚到店的新能源小车,灯还亮着呢。跟销售提了句:这次活动只能跑长春吗?他笑我:全国都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在长春完成购车流程。其实心里知道,像这波促销,名额一有限,外地人冲过来签单也不奇怪(这段先按下不表),还问:买二手车算不算?销售摇摇头:不包含二手和营运车辆。这也是个小心思,明明贩卖二手车容易,但优惠政策其实点到为止。
比起去年光打个折,含个补贴,现在这调调显得更真金白银。我体验了一下流程:用户端上传资料,审核,打钱,流程比我预想要顺畅不少。说到这,我就在想,补贴的发放其实就像操作一个自动提款机——金额、时间都有限制,但要确保每一步都顺畅,不能出错,否则补贴变成发不出去的钱。(这段先按下不表)
那我是不是可以问一句:这个补贴到底激活了多少潜在的买家?估算一下,100个样本中,大概有40到50人会绝对拿到补贴,也许还会带起额外的线下销量。问题是,这样的补贴真能带来长远的变化么?或者只是赶了个最后一班车。
我记得销售聊过一句:补贴不算多,但能撬动一部分犹豫的心。其实我心里也清楚,好车的价格,除了补贴,真正影响消费者决定的,还是体验和信任。这次补贴直到9月底结束,时间拉得长点,倒也给了点缓冲。
我有个奇怪的小猜测:补贴政策背后,是不是厂家和经销商间邻里打拼的博弈?毕竟,一个补贴一到,订单一多,经销商就能提振销量和现金流。而供应链方面,配套也不止补贴这里,零配件的调配、物流也是个难题——就像煮一锅汤,料多了炖不出味道,料少了又不够鲜。
我随手翻了个小账:一辆车平均售价15万元,估算制造成本按70%算(即心算大概值,估计40000块左右),而在这个价格区间,百公里油耗估算在6升——混合动力,实际油耗会更低。但我心里知道,真正的成本不光这些:供应链的博弈,研发的投入,面对的竞争,都是隐形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也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问:你觉得,今年买车划算吗?我也常常疑惑,补贴能带来短期销量,长远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还是好用、可靠。这就像票,有时候哪只黑马涨得快,但能走多远,我不敢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原来我还在琢磨:买车是不是太折腾了?那么多流程、资料、审核,谁都能因为资料问题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光是技术革新,操作的便利性才是关键——像我刚用懂车帝的APP,一下子就把流程看得一清二楚。
前面说亏得还挺多,后面就要反思:其实补贴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得看消费者心里那根弦。再好的政策,不落实到具体感受上,也难以持续。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买车,已经不只是一笔交易,更像是一场感情游戏?车辆认可度、服务体验、又或者那份被特别眷顾的感觉。
我再补充一个问题:你会不会发现,这次政策里,最赚钱的其实还是中间的经销商?他们既能享受补贴,又能借机冲销量,赚个好价钱。而我有个隐隐的猜测:补贴会逐渐变成常规手段,让热度一退,市场还是要归于理性,至于消费者真正的心在哪里,也许才是下一轮考验。
站在这个点上,心里又有点抗拒:真理么,补贴只是锦上添花,基础还是品质和口碑。我站在旁边看那台进口的SUV,心想:其实小细节才暴露真功夫。钥匙在手里摩擦的声音,像极了市场在不断打磨的过程——外壳光鲜,但里面的机芯,才决定它能不能走得长远。
等会儿,拿起手机,我要看看那条微信推送:长春的天,好像要开始放晴了。太阳钻出去一半,光影在地面上晃动。其实我一直在想:最后的决定,还是得靠自己,但这股促消费的浪潮,是不是就像那阳光,能暖化谁的心?还是说,只是一场走过场的繁荣?这只是一场小小的片段,但它触摸到的,是谁的未来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