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上个日常市场,这车子就是个流动的实验室。我那天在加油站边上碰到个朋友,说这几个月,电动的火起来得快,打个比喻,就像我家门口的小摊,从一个摊跑变成了五六个,热闹得很。他的话的确有点道理。
我其实早就觉得,电动车的快撑上了份额天花板,没那么单纯靠环保。8月韩国电动车占比快到20%,不算小。估算的话,按120多万辆的市场总量,纯电类的就得有2.3万左右。这体感,算得上爆发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纯电只算其中的一块,插混和混动的势力还在。
这事儿的不同区域、不同车型都挺有差别,比如大火的Model Y。那车改款后,性价比升高不说,性能也打了个折扣,咱们出厂后试驾过,可以说,从乘坐感受到操控,明显比老款轻快。你知道它的销量每个月都在6000辆以上,差不多是韩国市场的神车了。这个,2-3年前还是特斯拉在欧美热销的时候的套路,现在轮到了韩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一张合照,里面是我认识的一个售车姐,她说:现在买电动车的顾客比过去多得太多,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不用考虑油费,电价又实惠。她的话让我觉得,价格和政策的支持,真是直接催火百万市场。
但是我也觉得不能全靠凯子式的进口车突围。因为进口车的增长更快——8月进口电动车注册量一万零八百五十五辆,占进口总数的差不多四成。这个比例,估算跟去年比翻了一倍多(样本少,估算中),可见需求的增长真是爆炸性。但如果只用进口车撑起半壁江山,倒不如说是个偷工减料的帮手,毕竟本土的科技和配件都可以更快适配市场。
说到这,我突然心里一动:国产车的技术进步这么快,为什么还会有人偏偏拼进口牌?怎么能说服消费者相信咱国产的有对标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实力呢?这也是行业里一直在琢磨的——除了价格和品牌,用户那点儿心理战还是挺重要的。
中间有个痛点,车企的供应链其实挺像我买菜,如果菜单上一样的菜品总是断档,再便宜也吃不消。最近我族的修理工跟我说:进口零配件一遇到缺货,车都修不动,那时候心里真喜欢掐自己一把。你看,供应链一出问题,整车品质和热销,都可能跟着掉链子。
前面说到进口车快,但也要注意:国产的技术门槛其实也在快速抬升。有装备了强大电池管理系统、能跟上软件升级的国产车,大有不同往昔土包子印象。问题是,今天的消费者,你得告诉他你的车未来还能升级,而不是说开出去就是个电池盒。
这让我想到,国产电池技术那块——我猜你可能没想过的,说不定本土的企业其实也在偷偷跟芯片一样,压价拼拼性能,等于是‘胚胎’阶段的武装。现阶段,我相信,东厂的创新比我预期的还要快。你觉得是技术突飞猛进,还是买家需求更拼命了?(这段我还真不太敢断定)
我还记得一位车企的内部人士告诉我,今年起台面上的新车型,不只是不是给特斯拉让路,而是我们自己在抢市场。其实呢,这里的角度很微妙,竞争不只是车型的比拼,更是供应链的过关斩将。我整理了一下,普通一线工人估算,电池成本在平均每千瓦时100美元左右,折算到车上,百公里电费预算在1.2元左右(粗算,估算中)。这个成本,对于快速推广电动车来说,真的是关键变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是政策推动得快?还是消费者的痛点变多了?其实你看,8月份新注册的纯电动车,其实大部分价位都在中低端,消费者其实并没有追求豪华旗舰。他们更关心的,是用车坑蒙的痛点被解决了吗?可能还是续航、补贴这些话题变成了首要品。
至少我觉得,未来几年,要不要我们都像那些老炮一样,逐渐惯用电动的方式出行?还是还会有人嫌麻烦,宁愿抱着油车等技术一再成熟?我自己其实挺喜欢那种静悄悄的车内环境,安静、光滑,好像坐在未来的列车上——也许有天,车子变得像家里的沙发一样自然。而那,我还可以去哪儿偷偷粘粘车上的某个按钮,试试它是不是能自动调节座椅或者记忆我喜欢的空调温度。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有个问题:韩国市场背后的需求变化,是不是和我们的家庭结构、生活惯有点相似?以前大家都喜欢大油耗,现在年轻人更在乎充电便利、智能科技——或许不用油的理想车会变成日常,而油车只剩怀旧司机在记忆里。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