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年前有人预言“奔驰在中国快卖不动了”,你大概率会笑出声。毕竟,在中国这个豪车市场,奔驰长期以一副“高贵优雅”的姿态高高在上,BBA三位数月销量稳如老狗,三叉星徽是身份、地位、财富的写照,车主仿佛自带一米八光环。可笑话成了现实:最新数据显示,奔驰今年七月在中国市场零售仅26653辆,环比暴跌逾四成,跌破五年线,只比疫情期间惨淡那个低谷强一点。要知道,常规的月销基本都能站稳三四万,这次一下少了九千辆,奔驰的“高端稳定”标签顿时塌了半边。
下跌不是偶然的小波动,而是断崖式塌方,扎心到家。要想明白这场豪车“跌停”背后的深层逻辑,得把时间拉回到几年前。那会儿的中国奔驰,绝对是粉丝经济里的顶流,品牌故事、情怀营销、广告光环花样叠加——优雅车主、精致生活、三叉星徽,主打一个高贵、不凡。中国高端消费者对“奔驰”三个字的信任,某种程度上近乎迷信:贵?没关系;排队?等得起;油耗?无所谓,只要有面儿,比什么都值。
但很快,画风就变了。三个门槛,一个比一个扎实,把奔驰拉下神坛:
第一,价格与价值的错位变得刺眼。
曾经的奔驰,靠品牌背书、工艺质感和驾驶体验收割溢价。但现在呢?国产新能源横空出世,猛砸性价比。三十万买国产电车,能得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加速、更智能的人机交互,还能免除一堆保养烦恼。反观奔驰,配置落后、智能掉队,三四十万的车机居然不如国产十万级的流畅。年轻一代消费者不吃情怀这套,“同样花三十万,为什么非要买你?”价差里的面子红利直接被砍半。
第二,售后和质量“翻车”频繁。
机油门、漏油门、刹车异响这些负面新闻年年上热搜。豪华品牌一旦鼓捣出“不值这个价”的感觉,种种小毛病积累起来,消费者怨气大。一次两次还容忍,风声鹤唳之后,“高端稳定”人设根本立不住。
第三,消费者心态变了。
十年前买奔驰主打有面子,如今更在意实用和性价比。国产新能源品牌以科技潮酷形象横扫街头,回头率不输奔驰,反倒让豪车更显不合时宜。蔚来、理想、问界这些车像穿了高科技战甲,不光外观吸睛,还代表“新潮”“前卫”的生活方式。这心理优势,是三叉星徽短期内补不回来的。
说到更深的水,就不能不提奔驰的价格策略。过去经销商靠“加价提车”收割一波,现在反过来靠终端优惠才能卖动。价格一降,品牌稀缺性就塌了;而当奢侈品不再高不可攀,消费者会反问:“是不是卖不动才降?”高端定位失守,想再回头就比登天还难。
但别以为奔驰一家倒霉,整个豪华车市场都在国产新能源的围猎中瑟瑟发抖。2024年以来,宝马、奥迪等入门级车型,份额持续缩水,国产新能源“价格+性能”组合拳打得对手满地找牙。与其花二十五万买个纯电宝马i3,不如买顶配极氪、小鹏,体验直接碾压,价格还贴地飞行。
更残忍的是,国产品牌还懂“反向收割”:先用豪华配置砍低价抢市场,然后出高端品牌跟奔驰SUV硬碰硬,极氪009、问界M9一个价格打穿,一个配置拉满,豪车利润空间被压得死死的。
那么,奔驰就只能认输吗?其实全球范围里,它依然是高端标杆。但在中国,要么卷智能、卷性价比,要么就只能靠老客户续命。如今奔驰推出EQ系列,电动化发力,却又被吐槽贵且无亮点,续航、充电、车机体验都没碾压优势。仿佛功能机对战智能手机,再高级也显落伍。
销量暴跌已是赤裸裸的信号:豪车的时代护城河,不再是品牌光环,而是能否跟得上新市场节奏。中国消费者正从“买得起奔驰”变成“买这奔驰到底值不值”。当价格、体验和品牌失衡,多深的情怀都留不住人。
这场变化最终不只是车市洗牌,更是社会象征的重塑。过去开奔驰,意味着成功;未来,也可能意味着没赶上新能源浪潮。豪车的“面子红利”消失,那种“车窗一关就是不一样”的时代,真的再也不回来了。
五年后,奔驰还有回到月销三万六的巅峰可能吗?还是新能源把BBA通通请下神坛?你觉得,豪车的时代还剩几页?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