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

工厂的夜色像一台刚刚下线的新能源车,灯火透过玻璃,冷静地照亮生产线末端。

远处传来机械臂轻微的金属碰撞声,轮胎摩擦地面的咝咝声响和操作员低声的交流,一切井然有序,又带点紧张。

空气中弥漫着橡胶和金属的味道,混合着某种只属于大企业决策转折点的气息。

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有驾

如果你是这里的操作员,站在岚图泰山第30万辆下线的那一刻,你会想些什么?

会感觉无聊,还是会意识到自己正成为某个行业转型样本的一部分?

我偶尔会想,这些年里,中国汽车产业的每一次大转弯,背后都藏着一些不被写进报告的细节。

比如,央企的管理者在夜深人静时,面对那堆“转型路线”PPT时的自我怀疑——是继续修修补补、延续燃油时代的惯性,还是“切割旧伤口”,直接把新能源塞进战略核心,从此不回头?

东风汽车的这轮操作,看起来像是把外科手术直接开进了心脏,刀法利落得让人有点心疼。

东风汽车的年度新能源百万销量冲刺,不只是一个漂亮的财报数字或者新闻稿件的高光时刻。

它更像一次大型社会实验的中场考核——央企能不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快速切换赛道?

传统制造业的“大象”真能迈步快跑,甚至拐个急弯都不摔跤?

在我看来,这才是比销量更有意思的“案情”。

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有驾

时间线很简单,证据链也不复杂。

2023年,东风发布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战略,短短两年后,就实现了新能源业务的高质量爆发。

岚图、猛士、奕派等一众新品牌,被有序地摆上牌桌,各自玩出花样——高端的、越野的、亲民的,东风几乎把市场细分做成了自助餐。

更关键的是,它没掉进“内部自相残杀”的老坑:品牌协同,多点开花,销量结构一夜翻身,自主与合资销量1:1,自主品牌突然成了台柱子。

这种变化,放在一家曾经被吐槽“转型慢、效率低”的央企身上,多少有点反侦探小说的味道——你以为凶手是体制,其实是惯性和恐惧。

但别急着给东风颁奖。

新能源百万销量不是魔术,也不是天上掉下的KPI红利。

如果单凭市场风口,谁都能躺赢,那新能源赛道早就乱成一锅粥。

现实是,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看似春光明媚,实则刀光剑影——多极竞争、价格战、技术迭代,企业们做大容易,盈利难,增长更难可持续。

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有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风能逆势爬坡,多少得归功于它那场“自我放权赋能”的体制改造:不是喊口号,而是真把决策权往下丢,让“听炮火的人”拍板。

奕派科技就是典型,半年销量就能翻番;合资板块也没被边缘化,东风日产还在合资品牌整体承压时保持了增长。

放在央企历史里,这种效率,算得上小型奇迹。

当然,我得承认,任何“奇迹”都不是干巴巴体制改革就能搞定的。

技术,才是新能源车企最性感的底裤。

东风三电自研,智能全栈,固态电池、少稀土高速电机、L3级智能驾驶、天元OS自主操作系统,听起来像是汽车圈的全家桶套餐。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技术不光在实验室里贴标签,还真能一拍脑袋上车上路。

比如800V岚海智能超混系统,号称“充电10分钟续航450公里”——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展台噱头,后来有人真开着从武汉冲到上海,中途吃碗热干面就能跑满一箱电。

至于固态电池,有150万公里的示范运营数据背书,行家都知道,这比吹牛B难多了。

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有驾

国际化方面,东风也没满足于“出口创汇”这套老戏码。

它在欧洲、中东、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不是单纯卖货,而是玩技术适配、合资合作,甚至参与当地标准制定。

出海数据看着挺美,新能源车在海外占比、销量榜首……这些数字我见得多了,但关键是东风“技术出海”的能力——马来西亚KD项目、与沙特UMA签约、法国移动协会深度合作,这才是央企“走出去”新剧本的开场。

不过,冷静点说,东风的技术领先也不是“做慈善”。

在芯片、电池、智能网联这些命脉环节,东风做了很多自主可控的布局。

比如填补国产车规级MCU芯片空白、带头搞行业标准、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你可以说东风是想多条腿走路,也可以说它是在给自己留后手。

总之,“不被卡脖子”,在这个时代绝对不是一句废话。

而在我身边,很多搞研发的朋友其实都很羡慕:有资源、有耐心、敢沉下心来搞底层创新,这才是央企的暗牌。

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有驾

说到这里,我得自嘲一句。

旁观汽车产业这些年的大戏,最常见的桥段就是“转型剧本”翻车现场。

央企喜欢写计划,民企喜欢追风口,跨界玩家喜欢讲故事,最后大家都在风口里摔跟头。

东风能跑出来,不是因为它天生体质好,而是因为“自残式”改革、技术苦活、组织内斗、国际化摸索、标准争夺,这些血淋淋的现实都一一啃下来了。

至于未来会不会摔跟头?

没人知道。

反正市场也不再相信“转型成功学”,只信谁能把技术和销量都按季度落地,谁就能笑到最后。

当然,这个时代笑到最后的概率不大。

万一新能源泡沫破了,政策转向、海外市场关上大门,东风还得重新考量“自主”与“开放”之间的张力。

东风汽车新能源年销破百万,燃油转型,销量提升-有驾

这既是行业的悖论,也是时代的幽默。

中国汽车产业永远在天平两端,一边是创新突破,一边是路径依赖。

央企、民企、外企,谁都不能免俗。

东风今天的百万销量,如果用侦探小说的笔法,也许只是全案中一个漂亮的中段证据,离真相还有一条不短的逻辑链。

最后,我想把问题抛给每一位关心中国制造业的人:在新能源赛道里,“大象转身”到底是范本,还是特例?

大量涌入的跨界玩家,会不会让“技术为王”的信念变得鸡肋?

东风这一轮的跃迁,是“血与泪”的个案,还是全行业的必经?

没有标准答案。

正如工厂灯火下,每一辆下线的新能源车,都只是历史一页。

谁能开到下一个岔路口,不是销量说了算,是每一条冷静的决策和每一次不被写进新闻稿的自我怀疑。

你会把未来交给哪一家?或者,未来还会属于汽车产业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