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大家看小鹏那个人形机器人走猫步的时候,都一脸惊讶,好像这是人形机器人的重大突破。可我就在想,这事真的有那么神奇吗?特斯拉的机器人都已经能跳芭蕾舞了,小鹏的机器人能走个猫步,好像也不算什么新闻。
问题是,我们到底在惊讶什么?在惊讶它像人,还是在惊讶它终于能动了?我查了下数据,发现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早就不是科幻片里的概念。马斯克几个月前就放话,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将在 2026 年实现量产(来源:路透社 2024 年 7 月报道)。而且特斯拉已经在工厂内部放了几台试用,能自主行走、带路、自己去充电,真的就像有点意识的样子(来源:Not A Tesla App 报道)。
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这条路,不是刚起步,而是已经在半路上。特斯拉冲在前,小鹏紧跟在后。只是两家公司看上去走的路子有点不一样。特斯拉强调能干活,小鹏目前更强调能互动,走猫步就是一个展示姿态控制与动作协调的例子。小鹏在 2025 年科技日上推出的 Iron 机器人,身高 1.73 米,体重 70 公斤,60 个关节、200 个自由度,算力高达 3000 TOPS(来源:CarNewsChina 2025 年 4 月报道)。参数很猛,但问题是,它现在到底能干什么?
马斯克的想法更直接,他要让机器人上生产线。据 Teslarati 报道,特斯拉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已经搭建了 Optimus 试生产线,预计 2025 年内部部署 1000 台。这意味着它不只是用来展示,而是真的要参与生产。马斯克在多个场合强调,目标是让 Optimus 执行危险、重复、繁重的任务,比如搬运零部件、检测设备、组装螺栓(来源:Interesting Engineering 2024 年 8 月报道)。他要的是一个能干活的劳动力,而不是能走秀的模特。
再看小鹏的机器人,目前的用途主要是展示与研发辅助。虽然官方说未来会应用在汽车生产线上,但并没有明确的落地计划。说白了,它还没从能走跨到能做。这中间的差距,不在算法、不在硬件,而在能否长期稳定运行。机器人能不能连续工作 8 小时、能不能在高温、油污、震动的环境下保持动作精度,这些才是真问题。
我查了一下背景数据,发现一个细节挺说明问题:特斯拉的机器人在训练时使用了大规模动作捕捉数据,甚至用真实工人的视频让机器模仿(来源:The Verge 2024 年 8 月报道)。这不是秀技术,而是在给机器人教经验。相比之下,小鹏目前的机器人更多是实验室级的表演样机,还在收集基础动作数据。这差距,不是一两次发布会能拉平的。
说实话,小鹏机器人走猫步这件事我一点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它是一种信号。猫步不是花哨,而是基础。机器人能稳地走、能控制重心、能协调四肢,这是从不能摔倒到能劳动的必要阶段。只是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外表,却忽略了背后的技术逻辑。就像人类先学会走,才会干活。只是小鹏现在停在走,特斯拉已经开始干。
所以问题不在于它能不能走得像模特,而在于它能不能像工人。机器人真正的门槛不是外形,而是劳动力属性。它能不能执行任务、能不能融入生产线、能不能替代人工。如果做不到这些,哪怕走得再优雅,也只是个玩具。就像请了个演员进车间,他能微笑能摆姿势,但你要他拧个螺丝,他就犯难。
我甚至觉得,这一波人形机器人的竞赛,表面是科技,底层其实是劳动力危机。当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当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企业自然想要能干活的机器。马斯克在赌未来的人工劳动力市场,而小鹏似乎还在做一场科技体验秀。但也别急着看轻,毕竟每个产业革命都是从炫技开始的,能不能跑起来,要看接下来三年谁把机器人真正放进生产场景。
到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当机器人真的能工作、能换班、能自己回充电桩时,我们还会关心它走得优不优雅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