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这款被称作“特斯拉杀手”的中大型SUV,虽以3.23秒破百、835公里续航等参数刷屏,却被资深车评人泼冷水:“堆料凶猛,但创新乏力。”从“法拉利平替”争议到智驾信任危机,小米YU7的“不够惊艳”,折射出新能源车市从参数狂欢到价值深挖的转型阵痛。
小米YU7的轿跑造型被网友戏称“法拉米”,其与法拉利Purosangue高达80%的相似度引发两极评价。
外观复刻质疑:前机盖造型、轮眉线条甚至风道设计均高度神似法拉利,虽有“宝石绿”漆面工艺加持,但原创性不足的批评声浪高涨。
空间实用性妥协:为维持溜背造型,车高压缩至1600mm,比传统SUV矮10cm,后排头部余量仅3指,牺牲家庭用户最看重的乘坐舒适性。
细节体验割裂:取消实体按键改触控操作,却被用户吐槽“开车调空调像玩手机游戏”;隐藏式门把手在北方冬季结冰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行业观察:当极氪001用猎装车破圈、理想L7以“移动的家”定义新品类时,YU7的“超跑SUV”定位更像一场风险赌注——追求小众审美,却可能错失主流市场。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英伟达Thor芯片的YU7,智驾表现却未达预期。
安全感缺失:对比测试显示,其自动变道成功率仅98.7%,紧急制动响应仍比Model Y慢0.2秒,用户反馈“高速跟车时手心冒汗”。
算法本土化不足:虽搭载700TOPS算力,但城市NOA功能尚未开放,而小鹏G9已实现95%场景覆盖。
信任危机延续:此前SU7的“机盖门”事件和安徽智驾事故阴影未散,消费者对小米技术落地的可靠性存疑。
专家点评:“智能驾驶不是参数竞赛,而是安全与体验的双重考验。小米需要补课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用户信任。”
雷军力推的“人车家全生态”,在YU7上遭遇现实挑战。
场景创新鸡肋:所谓“检测到高尔夫球场自动开启球包清洁模式”,被用户吐槽“不如多配个挂钩实用”。
互联体验割裂:小米手机用户可联动车机,但其他品牌用户无法享受完整生态,形成“米粉特权”式体验歧视。
软件优化滞后:澎湃OS车机虽流畅,但第三方应用适配不足,导航分屏等基础功能尚不完善。
用户直言:“我要的是好开的车,不是移动的米家展厅。”
YU7虽搭载800V平台,但配套基建严重拖后腿。
超充网络匮乏:对比特斯拉2000+座超充站,小米自建超充站仅规划1000座,且多集中在一线城市。
第三方兼容性差:实测显示,非小米超充桩峰值功率不足500kW,充电效率打五折。
冬季续航缩水:-10℃环境下续航达成率82%的数据遭质疑,用户反馈实际缩水超25%,与宣传存在差距。
行业警示:“补能体系是电动车的第二产品力,小米若不能解决‘有车无桩’困境,参数优势将成纸上谈兵。”
YU7的定价策略陷入两难:
价格上探遇阻:预计25-35万区间直面Model Y,但品牌溢价不足,消费者更愿为特斯拉LOGO买单。
配置性价比失衡:顶配版售价或超35万,却未配备电吸门、车载冰箱等竞品标配功能,被批“堆料不堆体验”。
产能危机加剧:一期工厂产能告急,交付周期恐超40周,早期用户可能面临“买车等一年,换代已来临”的尴尬。
市场反馈:“同样的钱,我为什么不买现货Model Y,而要赌小米的‘期货’?”
从SU7到YU7,小米用18个月完成了从“行业鲶鱼”到“赛道玩家”的蜕变,但这场“不够惊艳”的发布会揭示出更深层危机:当行业从配置内卷转向价值深耕,仅靠雷军式“感动人心”已不够,唯有技术原创、体验扎实、生态真诚,方能真正“惊艳”市场。
正如一位退订用户留言:“我要的不是参数怪兽,而是能安心开十年的伙伴。”今夜,无数米粉仍在等待那个“足够惊艳”的小米汽车。#为何说小米YU7不够惊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