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落,展厅的灯光里,捷途旅行者C-DM的车身反射着些微蓝色光芒。
空气中飘着新车的气味,销售员嘴角挂着标准化的微笑,像是每一个对面站着的顾客都可能是下一个订单。
静悄悄的角落里,两位戴着工牌的中年人在低声讨论:“山海T2往哪儿去了?”“改名了,成旅行者插混了。”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车和人,哪一个更擅长变脸?
如果你是当事人,比如说,刚刚咬牙买了“山海T2”,没开两个月,忽然发现你的车名消失了,变成厂商口中的“历史佳作”,这滋味,大概比开过期牛奶还难以下咽。
产品换名这种事情,和证据链一样,讲究时机、动机和后果。
只是,这次的目标群体,恐怕不是老用户,而是那些还在看热闹的新面孔。
事件的脉络其实很简单,甚至带着一丝流水线上的流水账意味:奇瑞捷途将原本名为“山海T2”的插混SUV,直接更名为“旅行者C-DM”,以六个版本、15.99万到21.99万的价格区间,正式投放市场。
这台紧凑型SUV的核心配置,不算激进但也不落伍:1.5T混动发动机(92号汽油),3挡DHT,前轮165kW单电机,两驱/四驱可选,四驱加持前后双电机(175kW后轴),还有分国轩高科和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分别为129km和212km。
高配车型再点缀上华为ADS 4辅助驾驶——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十二颗超声波雷达,仿佛在和比亚迪、理想们隔空较劲。
看上去,证据链齐全,指纹、DNA样样不落,产品线覆盖得也算广泛。
表面上,整个事件像极了用新包装重新上架的老酒。
但如果只盯着包装,很容易忽略几个关键细节:山海T2的销量并不好,旅行者系列原本以燃油版为主,“新能源化”对老用户其实是一场静默的分水岭。
企业试图通过“旅行者”IP的外壳,把插混产品重新推向市场,期望消费者能为全新名号买单。
这是市场策略还是产品自救?
从我的角度看,两者兼而有之。
理性地说,这种产品更名和系列归一,在业内并非罕见。
无论是手机、药品还是SUV,每一场“换皮”背后,都有一份销售曲线的隐秘档案。
当一款车的销量滑坡、品牌号召力疲软,换名其实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急救方式。
只不过,有多少换名能够真的“起死回生”,恐怕连厂家自己也心中无底。
消费者对车的情感不像对衣服那么容易割舍,开惯了山海T2的用户,未必愿意承认自己和旅行者C-DM其实是“同一辆车”。
说到底,市场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厂家以为产品“叫得响”就能卖得动,消费者却早已练就一身防忽悠体质。
你说1.5T混动,别人能给2.0T加大电机;你说华为智驾,别人能上激光雷达堆出五环雷达阵。
更何况方盒子造型的新能源SUV,早已成了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本来就有坦克、方程豹、理想L6虎视眈眈,如今捷途想靠“旅行者”名头打破僵局,难度不亚于在刑侦队里抢案子。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旅行者C-DM的多版本策略,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有分散火力的隐忧。
六个版本价格一路拉开,从129km到212km续航,从两驱到四驱,从普通驾驶到华为智驾,像极了超市货架上的即食面——左手要便宜,右手要高级,中间那一堆其实最难卖。
高阶智驾只有顶配两款车型能够选上,意味着大多数买家只能“望雷达兴叹”。
而且,磷酸铁锂虽然耐用,容量受限,212km的高续航车型才有宁德时代背书,低配的国轩高科版本,续航与口碑都还要市场检验。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悖论:新名字能帮旧产品翻红吗?
或者说,消费者买单的,到底是产品力,还是品牌情怀?
捷途的算盘很精明,想用“旅行者”的硬派越野人设,把插混这瓶“药”包在糖衣里卖出去。
可惜,新能源用户和越野用户本就是两类人,一边喊着“油电同价”,一边又要方盒子情怀,恐怕不仅要产品好,更要故事讲得动听。
故事讲得太满,反而容易露馅:山海T2在市场上“失踪”,旅行者C-DM刚上来就要面对前任的“烂摊子”。
有时候我会想,车企的更名策略,像极了刑警队里的卧底换身份。
你以为换了个名字,换了个外壳,大家就不认识你了?
其实,口碑和产品的DNA,早已印在每一个细节里。
捷途想靠更名吸引新用户,也许短期内能获得关注,但长期来看,真正决定走量的,还是产品力和售后体系。
毕竟,没有哪个消费者愿意做产品命名的试验田,也没有哪个品牌能永远靠更名苟活。
当然了,现实往往比推理小说更具黑色幽默。
山海T2的老用户或许在想:“我的车是不是要涨价了?”新用户又会盘算:“这新名字,能保值吗?”车企在“创新”与“传承”之间反复横跳,最终谁也难保不会在名字的迷雾中失去方向。
我见过太多高开低走的产品,也目睹过一夜翻红的逆袭,唯一不变的是:市场永远比产品经理聪明。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更名到底有用吗?
旅行者C-DM能不能成为市场黑马?
我没有绝对答案,就像很多刑侦案件,终究要靠时间和证据说话。
也许半年之后,旅行者C-DM销量大涨,奇瑞会说“改名是对的”;也许它悄然无声,市场会用脚投票。
产品换名,是自救还是自欺,最终的“判决书”还得等消费者签字画押。
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选择买账,还是静观其变?
这是品牌和用户之间永恒的博弈,也是市场每一桩“悬案”背后的现实。
名字可以变,产品得硬,故事要真。
否则,哪怕换十次马甲,都是一场无声的自证清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