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下班路上,听到一名销售跟客户聊天:你不用担心,这个辅助系统,驾驶员只要点点头,车自己跑,放心。我心里暗想,这时间都快跑到自动驾驶了?结果一看,脸色暗沉,心想这个客户也挺迷糊。谁知道,他家那辆车,宣传上倒是说L2.9级智驾,但实际上,啥都没解释清楚。
你觉得,车企把高阶智驾说得天花乱坠,其实问题不大吗?中间隔了个微妙的空白。官方文件上对功能定义模糊,很多车厂都在用模糊概念忽悠消费者—零接管全自动辅助。这就像那年我开车遇到一辆打着自动挡旗号的CVT车,油门很软,转速一跑,感觉像奶牛缓慢爬行,实际上动力供给比我想象中还随意。
我自己用过几款智能辅助,大概能感受到一道差异。从技术角度看,辅助驾驶最核心的,是传感器和算法的配合。就好比你玩拼图游戏,要拼出完整画面,光有块儿,还是拼不好风景。现在市面上的东西,基本都靠摄像头、雷达干活(加上点人脑)——但不同厂家的算法调教,差别其实还是挺明显的。
分析一下:比如某车的辅助系统,能对车道偏离警示,但低端的——只是给个警告,中高端的会主动修正偏移,甚至微调方向盘。而且,有些系统在多弯的乡村公路,反应速度明明快不少,还能一定程度保持在车道中央。这个区别在哪?其实就是在软件调教上的差异。研发和测试环境模拟得越细,表现自然越靠谱。你看,一台车在场地试验时,可能遇到的复杂场景少,这跟我们上传照片到云端验证,数据量也有关。
但技术好不好用,还得结合用户体验。这几年我发现,车企出于营销考虑,总是喜欢强调高端智驾,但实际操作中,总会有反应慢踩刹车延迟误判情况。我曾问过一辆主打L2水平的车主,他说:我觉得有点像个管家婆,既想让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又时不时跑偏,老板都得踩两脚。(这段先按下不表)
可能最让人抓狂的是,这帮厂家在宣传时,总爱夸自动判断、智能应对,但实际上,每次功能激活,都要司机手握方向盘、眼盯路面。标准明明出来了,规定得那么清楚:辅助系统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用。可是你看,很多车主都在发朋友圈,开着辅助,分心玩手机,兜兜转转,半小时也没觉得有问题。
这让我想不通: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别人帮你开车这种说法?我随机问了两位修理工:一个说,有时我帮客户检测,感觉部分辅助系统用得像装饰品。线控、传感器的故障率还挺高。另一个补充:你有些厂的芯片供应不可靠,市场少量采购,没做好筛查,产品的稳定性差得很。(这段细节不多,爱莫能助)
行业里的骗术也不少。市场上那家摇摆大嘴的视频开车睡觉,我真是摇头。这就是典型的误导消费者、国家要严打的对象吧。不然,大嘴鼓吹我整个车飞起来睡觉都不会出事,这嘴都快翻鞋底了。他天津路上某次摆拍时,车还是有人在假装漂移,完全没考虑当前的安全边界。
法规的到来,是不是可以让那些游走在边界的车企规矩点?工信部这次显然在发力:划定辅助驾驶的安全线,明晰责任归属。我个人猜测——其实没多想,是希望把责任划在车主和车企之间,让法规守住底线。毕竟,责任不兜底,谁都能推得一干二净。
等下,我是不是扯得太远了?那天我在相册无意中翻到一张图片,是去年那辆我试驾的车,座椅后的小屏幕上,显示剩余续航估算:420公里,那会心里突然一动——未来的辅助系统,像是个黑匣子,详细记录每次安全状态。数据存储在车端一块非易失性存储芯片里,能存个至少一个月的行车信息(这段还是估算,样本少)。
你问我:这些标准到底能做到多精准?我觉得,也不一定,要看车企愿不愿配备真正能救命的硬件。车企在研发时,很多采用流水线思路,就像我们买衣服一样,款式多了,款式粗糙点也无所谓。只是,标准的出台,会不会促使他们真正用心做产品?这是个问题。你会担心科技越发越炫,越做越复杂,反而会让安全变得更加脆弱吗?或者说,真正的难题,是用技术打通用户的盲点——那帮司机明明知道自己分心,却还是继续玩手机。
我在想,是否未来车主的责任,要比现在更明晰?还是说,法规只是给车企留个后门,让他们靠模糊边界跑?我没细想过,但觉得当安全线划定后,行业真会变得更规范一些吗?还是我们还得惯出事故也是一种道路常态,再获得赔偿?反正,路上那点灯,谁都看得到,却不都是盯着看?
这盘棋,到底能走到什么份上?也许,真的得等技术和法规最终拼个天下无双吧。有人说,下一步,要不要给那家摆拍车设个黑名单?我倒觉得,能让模糊营销逐渐消失出来,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安心的事。
这么看,行业的是不是就是在责任与技术的努力中平衡前行?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下一步车主最需要的保障,是硬件还是教育?还是两者都缺一不可?
全部评论 (0)